前一段时间,确切说是放寒假前,期末考试周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狂热追求高分既是病态,也是无知;我主张平时考试八十多分就好》。文章发出后,转发的公众号甚多。我自己也把它转发到我的其他几个自媒体上去了。
然后,我就看到了这样的留言:
应该说,这样的留言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为我在一线看到了太多的关于分数的焦虑,老师、学生、还有家长,统统都焦虑。不焦虑才不正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这样的主张就显得尤其另类。
意料之外,是居然会有人认定这是一碗毒鸡汤,是毒药,甚至要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层面。觉得我这样说要么我本人就是学渣一枚,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要么就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上学的时候不是学神、也不是学霸,但也算不上学渣,只是中等偏上的“学庸”,平平常常而已。作为一线老师,写这样的文章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只是就所见所闻做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原本懒得去进一步解释,觉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大声音也不可能唤醒装睡的人。何况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读明白我的文章呢。
但放寒假后,我又看到了一些诸如老师自杀,学生跳楼以及高晓松晒哈佛研究员证件等新闻,又有所感,觉得有必要接着这篇文章再来深入地说一说。
原文我在起标题时,很动了一番脑筋,不是为了标题党,而是为了让标题更严谨,更能概括我的文章所要说的意思。于是,我特别选择了“狂热”作为“追求高分”的限定语,也在“考试”前面用“平时”做了限定语。
在这样的限定之下,我列举了“狂热追求高分”有四点危害:
1.任何考试,都有其巨大的局限,都只能考出部分能力。
2. 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去追高分,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
3. 已知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会严重磨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4.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是很低端的事
为了防止对我的说法产生误解,我在每一个小标题下面,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饶是如此,我依然担心有人偏激地理解我的文章。
于是我接下来特别强调说:“不要往另外一个极端理解,不要误以为我说不要狂热地追高分,就是在倡导60分万岁。”
然后我解说了为什么60分万岁不行,为什么至少要八十分以上。再接下来,我还给出了这样一些建议,把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该用在哪里。
1.精读一本或者几本真正的经典。
2.尽可能有意识地不断扩展你的视野和能力。
3.在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做深入钻研。
4.掌握一两项可以一辈子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
同样,我在每一个小标题下面,也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说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建议。
最后,我还说了“平时的考试不狂热的追求高分,是不是意味着中、高考就得不到高分”这个问题,限于篇幅,在那篇文章中没有展开来说。但这方面也有我的相关的观察与实践,可以参看《论“死揪”与“研究”》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这样说:
“愿每个人,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索一下当前教育领域中狂热追求高分的严重危害。为自己,也为孩子的人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点燃一把思想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这篇文章,也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思考的队伍。但就在这希望的同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中新网1月29日电:四川省巴中县某中学刘姓老师疑因工作压力大跳楼自杀身亡。
我的一位同行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章中说:
“他教的班这次考试不理想,他昨晚一夜未眠。”据知情人称,刘某疑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自杀。
这位老师的自杀,不是我的同行中的第一个,也一定不是最后一个。我们当然不能把工作压力过大认定为是老师自杀的唯一因素。但是,在“分数就是硬道理”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唯分数论英雄”所造成的压力,也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如果稍稍关注一下网上的新闻,就会发现,在每年的寒暑假放假或开学的那几天,常常是中小学生自杀新闻发生的高峰时段。
那么多人的生命,换不来一个全社会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讨论。似乎每个人都觉得那个当事人不可能是他自己,也不可能是他的孩子或者他的学生。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生自杀,谁是真凶?》,来讨论相关的问题。但很遗憾,人微言轻,能影响到的只是极少数。饶是极少数,我也依然要写,因为我觉得这是涉及到对教育目的思考的关键问题。
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名校。当然,“名校情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许,这也是狂热追求高分的根源所在。
最近,那位说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高晓松晒出了他去哈佛做研究员的微博。
他表示:要在哈佛认真做点研究,努力做一个较好的知识分子。
虽然,很快就有人扒皮说:
根据哈佛大学官网的资料,被任命“Associate”职位的人是没有酬劳的,通常在其他公司或大学有一份全职工作。
1.拥有学士或更高的学位。
2.在其他公司或大学有一份全职工作。
3.没有薪水。
4.不会被认为是哈佛的员工,因此也不享受哈佛的员工福利。
5.最少在这个岗位工作3个月。
6.这个岗位可以延期,但每5年要接受院长审查。
总之,“研究员”不是哈佛的员工。
但即使这是一个事实,也并不能阻挡大众对高晓松这位曾经的清华学霸的羡慕与敬仰之情。甚至会有很多人觉得高晓松一定是经过了严苛的考试,然后拿到了极高的分数,才获准进入哈佛大学的。
其实,不妨了解一下高晓松的相关经历,看看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什么?我的公众号不是娱乐八卦,所以,这里就不一一引用了。有兴趣的随时可以在网上查到。
把时间转回到上世纪前半叶,我们看看那个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的钱学森经历了怎样的中学时代: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那是一段令钱学森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学校形成的考试风气与今天迥然不同:临考前从不紧张备考,绝不因明天要考试而加班加点背诵课本。“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七八十分,在今天,基本上在很多学校都要被认为是学渣,是要被家长老师严厉批评的对象,也是学霸学神们鄙视的对象。但是,这影响了钱先生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了吗?
或者换一个思路来说,如果钱先生当年也像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那样,一门心思地为求得高分刷题再刷题,那还会取得他那样的惊人的成就吗?
诚然,分数对中高考很关键,是名校的敲门砖。但是我们稍有常识也应该知道,那些名校,尤其是世界级名校,不仅仅看考试的分数,还有面试,要考查一个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的素质是狂热追求高分能够得到的吗?
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科,是不是考到八十多分就可以,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但是,我想,狂热追求高分是一种病态,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我想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是主张平时考试八十多分就好,就会毁了高晓松们的“哈佛梦”,而是过分机械刷题,狂热追求高分,强烈透支学习兴趣会毁了他们的名校梦。
不但会毁了他们的名校梦,更大的可能是即使是上了名校,学习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已经被毁掉了。现在博士都读完了,但接下来再也不肯拿起书本的人还少吗?
某年雾霾天,本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橙色预警,就应该减少户外活动,体育课等户外课程就应该停止。但我看到还有学生在操场上拼了命地练习长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过一段时间要体育中考了,所以需要抓紧一切时间练习,这不仅仅是老师要求的,也是他们自愿的。
雾霾不是毒药,不会立刻致命。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那个看不见的伤害,远不如这个短期的分数重要吧。
如果非要说我主张的这个平时考试八十多分,就是一碗毒鸡汤,那么好吧,这碗毒鸡汤,我就先干为敬了。
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提供更多更新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