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诊:反套路命题,语文友好,数学综合猛如虎!
成都二诊继续进行。
好消息不多。
一个是,老师不用和学生一起参加二诊。
德阳等地方,高三老师和学生一同参考。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一起网阅,并将所有参考者成绩“公之于众”。
只是不知道,行政和教科院的教育“从业者”会不会同步参考。
另一个则是,第一科语文,虽然也有“反套路”的迹象,虽然也有学生反映阅读量较大,但因为语文向来是“玄学”,而且“安乐死”,所以大家还是在考完数学和综合外,愈发感觉语文命题者的“可亲可敬”,和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
剩余的,基本都是不友好的消息。
昨天下午数学考下来,就有学生在一片鬼哭狼嚎声里感叹,数学猛如虎,老师,明天两科可以不考了吗?
一位数学老师告诉我,他自己做题,其中只是一道5分的选择题,他就穷尽脑细胞,用了20分钟才彻底搞定。
他可是俺们学校不多的数学名师,教出过十多个清华北大的。
名师如此,“诸生”如何自然可以想象。
但是,既生“数学”,又怎么可能不伴随着生下更为可怖的“文综”“理综”呢!
一位监考的同事告诉我,学生试卷上“留白”的,开“天窗”的目睹到的不少。
一位带队的同事形容这一次二诊考试,考得“童叟无欺”,外加“闭声闭气”,让他恍然间有一种过清明节的感觉。
成都的一二三诊,历史上有“一诊较难二诊最难三诊平易”的传统,但这几年“传统”早已被蚕食鲸吞一空,想不到,这一次,成都的二诊,又“返璞归真”了。
据说,这一次的“难”,让学子们纷纷感觉惊悚,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给这一届学子和老师提个醒。虽然是最后一届“老高考”,但已然是“新高考”的过渡者,甚至是排头兵。之前的九省联考,这一次的成都二诊,似乎都在提醒大家,新高考来势汹汹,“反套路”命题势如破竹,本届学生,自求多福吧!
原因二,是想方设法让市内名校学子受益。接下来各高校的强基计划,自主招生,甚至综合素质评价,一般都会参考一二诊这样大型考试的成绩。试题越难,越有利于成都四七九的尖子生。
此种说法,笔者存疑。本来教育的“城乡差别”就已经相当明显,现在连平时的学科竞赛和诊断性考试,都用心良苦地让城内孩子受益,这不是赤裸裸的制造“贫富悬殊”“阶层固化”吗?长此以往,城内学校垄断清北指标,不过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原因三,诊断性考试目的是诊断出问题,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考试固然皆大欢喜,却不利于这一届学子练兵。二诊暴露出了大家对新题、难题的不适应,并由此出现各种应试问题,正好早发现,早解决。也许,这样富有难度的二诊,才真正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