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通过1个月的演练学习,香格里拉小班6位学员全部通过了通用议事规则初级会议主持人测试,王伊梅老师照例抛出了几个小问题由学员作答,部分学员根据这些提问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这些心得体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罗伯特议事规则训练是一项素质训练而非仅限于主持技能,对个人的生活具有良好改善作用,本次分享的是学员陈润婷的学习感悟】
一、 初识议事规则: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钥匙
最初接触“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大二上学期英语课上。当时班级正讨论一个话题,五十多人的教室仿佛炸开的锅,各种声音交织成一片噪音。老师按下暂停键:"我们需要一套规则,让讨论不再是无意义的争吵,发言要举手申请发言。"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后来,当大家纷纷踊跃申请发言时,老师还介绍了主持人分配发言权的一些规则,如先申请者优先、首次发言者优先等,让我感到十分有序。而在学生组织任职期间,我曾多次目睹会议因跑题陷入僵局,甚至因情绪对立导致方案流产。本着提升工作效率、让自己更加敢于表达、更加果断的心,我向香格里拉老师申请并加入了学习罗规的课堂✌。
二、 规则内核:程序正义与思维训练的共生之道
第一次课上,翻阅《罗伯特议事规则》时,我被书中"动议-附议-宣布议题—辩论-表决—表决结果"的严谨流程吸引。议事规则中"一时一件原则""发言需申请并获得发言权"等,恰为混乱的讨论场域搭建起脚手架。这种通过程序化设计实现高效沟通的理念,让我联想到数学证明题的逻辑链条——每一步推导都必须建立在前一步结论之上,容不得半点跳跃。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所言:"民主程序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理性共识的手段。"
学习后,我发现议事规则绝非简单的会议流程手册,而是一门关于权力制衡与理性对话的艺术。例如想要结束辩论,必须得到在场且投票者的2/3或者更多票数的同意,这既保障了多数人的意志,又为少数派提供了表达空间;
"发言不得进行人身攻击"的设定,将讨论焦点从情绪宣泄拉回到议题本身。联想到易中天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个是逻辑,一个是中国式逻辑。中国式逻辑有几个表现:第一,问态度,不问事实。第二,问动机,不问是非。第三,问亲疏,不问道理。”遇到事情就述诸道德,述诸人性,要不就揣测动机,说你不“爱国”。
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语里,质疑动机的熟语俯拾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动辄质疑动机,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思维习惯与定势。这导致一群人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合作,讨论问题也往往演变为人身攻击(于庸)。当然不止中国,哪个角落里的人都有类似的“劣根性”,那到底应该怎么更好地讨论、决策一件事呢?我想,只有在一个有效的交流机制下,才能让分歧双方找到共同点,让会议和对话能够正常进行,形成共识。
罗规中就有“发言不能质疑他人动机”的原则,因为动机是不可(或者说特别难以)证实的;其次,会议要讨论的不是个人,而是某个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是跑题;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这让我们在混乱中倾听到了理性的声音。
议事规则也逐渐成为我思维训练的隐形导师。当参与学生组织活动策划时,我习惯先列出"主动议"和"附属动议",将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在小组讨论中,我学会用"动议、附议、修改"的方式表达建设性意见,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对立。这些思维模式的转变,如同为大脑安装了过滤系统——自动筛除无效信息,聚焦核心矛盾。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议事规则正是通过程序正义确保我们既"做正确的事",又"正确地做事"。
三、 实践检验:规则之光照亮学习生活的暗角
将议事规则迁移到学习场景中,意外收获了多重效能。在小组合作完成课题时,我们借鉴"轮流发言制"确保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机会,利用"表决机制"快速达成共识,原本需要两小时的讨论如今半小时就能高效完成。
这种结构化沟通方式也显著提升了笔记效率:我会“按照动议六部曲”的流程框架记录讨论内容,复习时如同拆解精密仪器,每个知识模块都能快速定位。
约翰·杜威强调:"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议事规则的应用,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培养公民素养的实践场域。在个人时间管理上,议事规则中的"议程设置"理念提供了新视角。我将每日学习任务分解为"主动议"(长期规划)、"附属动议"(每日作业)和"偶发动议"(突发任务),通过"表决优先级"的方式分配精力。这种管理方式让我摆脱了被琐事淹没的焦虑,如同在信息洪流中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
四、 推广困境与破局之道:让规则成为思维基因
当被问及向人推荐议事规则的可能性时,我会给出99.99%的推荐概率。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规则即束缚"的刻板印象,部分同学认为程序性规定会扼杀创造力;二是执行成本较高,需要群体形成规则共识。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坚定推广的价值。当会议因选择陷入僵局时,议事规则最终会让决策回归理性轨道。"规则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保障自由的实现。"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的命题,并且强调习练演试罗伯特议事规则之类集会方法论的重要性。在今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下,无论是联合国大会、欧盟议会、各国国会的议事程序,还是私人领域里的上市公司、合伙小店、兴趣团体、学校班会等的议事章程,《罗伯特议事规则》仍旧可以作为依据和蓝本,也应该成为召开会议的基本准则。
(敲重点!)我觉得自己有幸参与到的“沉浸式”罗规课程非常有趣。老师们设计"模拟会议"剧本,扮演与会成员,而学生是主持人,要处理各类情况,这样的陪伴演练让我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了规则的力量,在趣味中完成思维训练。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句“主持人请求辅导”,老师们便耐心地提示、讲解。每节课后,老师们还会和我们一起“复盘”,在反思总结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五、 效率革命:规则意识驱动的深度学习
结合议事规则与学习实践,我总结出三条核心经验:结构化输入——课上及时记录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标记重点,课后整理复习,梳理完善知识体系;程序化输出——熟读所有动议的标准表达,背诵记忆“偶发动议”处理方式、标准表达,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训练表达能力;机制化反馈——看流程图回忆自己演练情况,认真听老师和同伴的反馈,快速定位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
Ending:感谢所有辅导老师们这一个多月的指导与陪伴!(。・ω・。)つ感谢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与你们在罗规课堂上相遇相识很开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