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婧雯 通讯员 刘海波
6月9日清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个早上,李璋起床后一把推开窗户往学校方向望去,仿佛卸下了肩头的担子。从紧张的高三生活中解放,他一时有些不习惯。2004年踏上讲台,2014年来到市二中,李璋一直担任班主任、物理教师。他早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6时10分起床、6时45分之前赶到操场、过了零点才入睡的生活。回忆起过去,李璋老师感觉辛苦之余,更多的是欣慰。
高考成绩公布的这一天,李璋的微信响个不停,学生们纷纷来“交作业”。他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学生,对这群孩子充满信心。不出所料,2018年高考,519班全班55名学生中,54人上了重本线,近20人上了985高校,其中彭羽菲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周雅雯(688分)、王谢睿(679分)两名同学分别夺得城区高中的第一、第二名,位居郴州市前十名。这个成绩,没有辜负李璋熬出来的黑眼圈。被问及有什么秘诀,李璋老师说:“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教书先育人,做社会有用之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教育”。李璋却认为,教书应该将“育人”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心中播种理想的种子,让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他所带的519班,全体同学每天早上必须齐声诵读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是一种精神信仰,更内化为无穷的动力。
润物细无声,教育在细微处
回忆自己的班主任生涯,李璋觉得,功夫全在平时,“教育落到细微处”才是当班主任的最大心得。家长会时,家长们会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孩子从入学开始记录的“成长档案”。自己孩子每一次、每一科考试的分数、名次都有记载。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发展趋势,孩子也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调整。
有一次月考班级成绩不理想,他一个月开了4次总结会。一旦学生出现紧张、失落、沮丧的情绪,他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找学生促膝谈心,帮助他们迅速调整、恢复情绪。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周雅雯同学评优、自主招生的推荐材料都是李璋一字字地输入电脑,一页页仔细地装订;为了让彭羽菲同学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说服了彭羽菲的父母,让她安心学习美术,还跑去书店为她挑选了高考真题和专题训练题,为彭羽菲同学解疑答惑;课余,他为同学们组织足球比赛,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四年如一日,李璋一直坚持做学生的守护者,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为他们遮风避雨,为他们添砖加瓦。
忘我工作,勤奋孕育硕果
在同事们眼里,李璋是“劳模”。519班英语老师杨娜说,李璋老师与学生谈话,常常会忘记时间。家长电话打到他这里,他才注意到下晚自习已经很久了,高三教学楼的铁门都已经锁上了。
不过,对李璋来说,工作到深夜不是稀罕事儿。教高一时,李璋要教3个班的物理,还担任班主任。周一到周五,他有12节课。晚上在学校坐班,最早也要22时10分才能走出教室。即使不坐班,他也都会守在学校。
晚上,李璋常常踏着月色推开家门。这并不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他要做学生有不懂时能翻阅的“字典”。“老师就要多做题”是他最大的感悟。
先后在邵东一中、郴州明星学校、资兴市立中学、市二中任教,从教时间达14年的李璋说:“我做的题至少是学生的3倍。”
班上学生的每一份试卷,都倾注了出题人的心血。为了找10道选择题,李璋要准备30道。题干中有没有歧义?题目出到什么程度最合适?李璋都会反复思量。出好题,试卷排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带第一届学生的时候,不熟练,一份卷子排版要花二三个小时。”
每周有两个晚上,李璋都要迎接新的挑战。他是所在年级组的物理奥赛教练员,晚上还需要上课。学生们对奥赛有兴趣、也很用心,他不愿辜负他们的期待。
“2个小时的奥赛课,我备课至少需要1到2天。”李璋说。虽然老师只是为学生指导方向,但奥赛题与普通的物理题不一样,题目难理解、难计算,时常需要用到大学物理的知识。李璋的妻子是物理学博士,为了攻克难题,李璋和妻子经常一起讨论,有时解完题才发现已经凌晨两点了。
“我们家准备了很多套大学物理的教材。有的定义,一本书解释得不够清楚,就换另一套教材看,”李璋坦言,带奥赛十分辛苦。
晚上12时以前睡觉都是奢望,周末常常没有休息。寒暑假妻子带着孩子出去玩了,他还在工作。2017年,学生升高三的那个暑假,他也只休息了1天。
当李程浩同学夺得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时候,李璋一切的辛苦和付出似乎都值了。
当被问到“当老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李璋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当老师的,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不管到哪里都有我的学生’,我也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