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筷子
编辑|一只筷子
1898年,在保和殿前肃立着一位,衣着颇为朴素的书生,他便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这位出身寒微的读书人,凭借着令人惊叹、震撼的书法才华,以及超乎常人的学识,在帝制中国逐渐黯淡的暮色之中,点亮了属于自己的一盏明灯。
他一辈子历经了中国历史上很波折的变革时期,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到投身抗日的战场;从清朝的状元,到民国的教育家。
刘春霖的生命历程,就像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段小小的反映。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情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际遇和选择,塑造了这位"末代状元"不平凡的一生?
1872年冬,刘春霖出生在河北肃宁县一个仆役家庭,父亲在衙门当差,母亲在知府家做婢女。
贫寒的家境,并没有阻挡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在刘春霖五岁的时候,其家人将积攒的那点微薄收入拿出来,送他进入了私塾。
初入学堂的刘春霖,沉默寡言,看似平凡,不过在接触文字的那一瞬间,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的记忆力,还有悟性,让私塾老师惊叹不已。而且尤其在书法这一方面,刚开始学习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
从肃宁县那间简陋的私塾,到声名远扬的莲池书院,刘春霖在十五岁的时候,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在莲池书院,他遇到了,改变一生的贵人——饱学之士吴汝纶。
吴汝纶一眼看出这位少年的不凡,在学问和书法上倾力栽培。
刘春霖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成为他终身的艺术追求,日复一日的练习使他的小楷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吴汝纶
清朝末年的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失败,而且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开始变得摇摇欲坠,实际上其统治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种情况下清王朝的命运走向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04年的春天,刘春霖缓缓走进了紫禁城,参加了他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殿试。
保和殿内,高朋满座,考官们在翻阅着成堆的试卷,忽然竟被一份字迹犹如印刷体般工整的答卷给吸引了。
刘春霖的小楷之美,让在场的考官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赞叹:"此人字迹堪称神品。
这份试卷最终被呈递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面前。
决定命运的时刻充满戏剧性,因为当时除了刘春霖的试卷还有另一位才子朱汝珍的
光绪皇帝,更欣赏才子朱汝珍那气势颇为恢宏的文章;其实慈禧太后反倒偏爱刘春霖那字迹简直堪比印刷般的,并且契合当时时局的内容。
一场角逐之后,竟因姓名寓意,刘春霖的"春霖"寓意祥瑞,
而朱汝珍的名字不为慈禧所喜,刘春霖由此荣登状元之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这份荣耀背后,刘春霖心知肩上责任之重。
从保和殿走出的那一刻,这位新晋状元的脸上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带着深沉的思考。
他似乎预感到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科举功名,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1912年,随着清朝的灭亡,科举制度彻底终结。
刘春霖的状元身份,不再是熠熠生辉的金钥匙,反而成了新旧交替之时代中,深深镌刻在历史里的痕迹。
随后他曾在北洋政府担任秘书,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学,为正在酝酿的新政局,贡献出一份力量。不过他却发现,在这军阀割据的动荡局面之中,一个读书人的声音,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身处乱世,刘春霖选择了另一条救国路径。
辞职之后,他搬到了北京,住进了一个相对较为安静的小院子里,平静地过着日子,而且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了教育事业当中。
他坚决地认为,就算当时的政局处在紊乱的情形当中,教育仍然是整个民族最为关键的根本所在。
他拿出了自己的毕生积蓄,并且还资助了贫苦的学子。其实他甚至变卖了珍藏许久的古籍字画,而且这样做只为能够多培养出几名学生。
刘春霖时常对学生们讲:“读书呀改变不了过往,但是呢它能够改变将来。天下的兴衰存亡,必须得靠你们这一代的人去予以支撑。”
这简单的话语,成为了无数贫寒学子,奋发向上的动力。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华北大地陷入战火。
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年迈的刘春霖态度极为坚决:"宁可枯坐穷巷,不愿同贼为伍。"
他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激怒了日伪势力。有一次一队日伪士兵居然闯入了他家,而且还将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这次恐吓,使刘春霖的健康迅速地恶化了,但是他的爱国情怀却丝毫没有减少。
除了教育救国,刘春霖还积极参与赈灾工作。
1942年,在华北地区,爆发了一场极为严重的水灾。受灾的民众开始四处流浪,饥寒交迫。七十多岁的刘春霖,不顾心脏病频频发作,亲自走访富户,募集资金,并且带着募捐来的粮食衣物,深入灾区。
有一次刘春霖在灾区看到一个瘦骨嶙峋的孩子,抱着粥碗,狼吞虎咽。他的眼眶,瞬间湿润。
回到北京之后,他卧病在床,却仍不忘嘱咐学生继续去筹集救灾物资。
学生们劝他保重身体,他却摇头道:"我一介书生,做不了大事,但能救一个是一个,这些人也是国家的根。
1944年,刘春霖因心脏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土地。
弥留之际,他握着学生的手说:"天下大乱,我所能做的太少。但愿你们能继承先贤的志向,莫负家国。
他的葬礼,很是简单。挽联上这般写着:“书生忧国,铮铮铁骨;状元无悔,点点丹心。”
短短十四字,道尽了刘春霖七十二年的人生历程。这十四字仿佛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他那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刘春霖的科举答卷被公开展出,观众们惊叹于他那近乎完美的书法艺术,更敬佩他身上那股爱国之魂。
从那风云变幻的科举考场,到那烽火绵延的抗战岁月,刘春霖一直都保持着,一名书生所具备的那份清醒与担当。
刘春霖的书法之美,让人叹为观止;他的人格之美,反而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