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都会为了要不要多做一张提优卷子跟娃斗智斗勇,娃想玩,我想让他多提优一下,现在人工智能那么厉害,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还有层出不穷的学生跳楼事件,面对教育压力和孩子心理健康,我们到底要不要卷娃呢?
压力之下,孩子的尊严比分数更重要
许多悲剧的直接诱因看似是“小事”——如作业没写完、手机被没收、考试失利,但对孩子而言,这些事件背后是长期积压的绝望。公开批评、家庭责骂、成绩排名,都在不断消磨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且需要被尊重,当外界压力(尤其是来自权威的否定)超过心理承受极限,他们可能用极端方式“解脱” 。一定要定期跟孩子谈个心,吃饭的时候少一点说教,让孩子安心享受一顿晚饭时光,因为上了一天学,孩子其实真的有点累了。
面对游戏的诱惑,玩的时候超出了十分钟,我们可以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因为我们小时候也贪玩过,考试成绩失利了,与其责骂,不如心平气和的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在外面一起吃个大餐,并告诉孩子,相信他下次考试一定会考好的。
管理≠打压,老师规则需要温度
现在老师常面临两难:既要维持秩序,又怕伤害学生。例如武汉中学生因课间听歌被没收手表并当众体罚后跳楼,暴露了教育中的“暴力执行”问题及现在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
我们小时候都被体罚过,罚站,站到走廊上,每个80后的小孩没有全部经历过,但是肯定都看到过,那时,我们不会想过跳楼,真的不知道该不该说我们心大,爸妈教育好。
规则本为保护学生,但若执行时缺乏共情(如公开羞辱、忽视学生合理需求),反而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与其用“杀鸡儆猴”立威,不如用沟通替代命令。
放下焦虑,家长警惕“双重伤害”
许多家长并非故意施压,而是被教育内卷环境裹挟。江苏一名母亲坦言,南京的教育竞争让她“不敢不卷”,但看到跳楼新闻后又陷入反思:若孩子心理崩溃,成绩再好也毫无意义。
现实中,部分家长在老师批评后二次指责孩子,形成“学校 家庭”的双重压力链。有网友尖锐指出:“若孩子回家后能被理解而非二次伤害,悲剧或可避免。”跟孩子好好说话很有必要,因为现在孩子远比我们小时候脆弱的多。
教育不是驯兽,而是种花。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三方共同守护:老师执行规则时保留尊严,家长在焦虑中学会“松绑”,而社会需减少用单一成绩衡量孩子的价值。毕竟,能顶住压力成长的孩子,首先得是“活着”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