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成都地铁的一幕登上热搜——一位女教师蜷缩在车厢角落,膝上摊着试卷,红笔在纸页间飞速游走。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从高铁到地铁,从返程旅途到通勤间隙,教师们“见缝插针”批改作业的画面早已屡见不鲜。有人赞叹“敬业”,有人质疑“作秀”,而争议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教师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一、红笔下的争议:被凝视的“碎片时间”
2021年五一假期,湖南一名女教师在高铁上批改试卷的视频引发两极分化讨论。支持者称其“眼里有学生”,反对者却嘲讽“作秀博眼球”。类似场景在多地重复上演:青岛地铁3号线上,初中生们目睹老师批卷后感叹“压迫感拉满”;厦门一名数学老师国庆返程时,蜷在高铁座位上一口气改完300份试卷;北京地铁七号线的通勤族,也偶遇过伏案勾画的教师身影。
争议的本质,实为公众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撕裂。有人将教师神化为“燃烧自己”的蜡烛,也有人将其矮化为“完成任务”的打工人。正如教育学者所言:“批改试卷如同农民种稻、工人造零件,本是无须赞美或责难的分内之事。” 但现实中,教师却被迫在“被道德绑架”与“被功利审视”间挣扎。
二、夹缝中的生存:时间、压力与“无边界工作”
为何教师总在通勤途中改作业?答案藏在教育体系的缝隙里。
时间困境:许多学校将考试安排在假期前后,教师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阅卷。例如湖南某校要求教师假期前完成试卷分析,一名女教师为腾出蜜月时间,竟在出嫁当日披着嫁衣改完最后一份卷子。
空间争夺:教师的工作从未止步于讲台。青岛一位地铁批卷教师坦言:“回家要带孩子、做家务,地铁上的半小时反而清净。”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早已被“未读消息”“家长群@”和“突击检查”模糊。
创新突围:压力之下,亦有教师尝试打破僵局。江苏某小学语文老师用漫画评语激励学生,00后女教师以手绘比心和暖心贴士让试卷成为“珍藏品”,甚至带动其他学校效仿。这些尝试证明:教师的用心,远不止于“赶工”。
三、被转嫁的“锅”:当教育焦虑化作教师之痛
社会对教师的恶意,往往源于更深层的教育焦虑。
分数教育的“背锅侠”:应试体系下,教师既是执行者,也是受害者。家长对升学率的苛求、学校对指标的追逐,最终化作教师案头的一摞摞试卷。正如网友讽刺:“学生苦,家长累,但骂老师最安全。”
情感劳动的“隐形税”: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扮演心理咨询师、矛盾调解员甚至临时父母。一位00后教师的花式批卷走红后,质疑声却涌来:“温暖化批改是否会削弱教育严肃性?” 这恰恰暴露了公众对教师情感付出的漠视。
职业尊严的消解:从“高铁改卷被骂作秀”到“旅游不敢发朋友圈”,教师逐渐沦为“招黑体质”。某校明令禁止教师假期晒旅行照,只因“避免舆论误解”。当职业尊严让位于舆论审判,教育的星光便黯淡了。
四、教育的本质:在红笔与星光之间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成都地铁上的那支红笔,或许能给出答案——
它可以是严谨的:南昌一位教师在地铁上逐题标注错误,只因“今日事今日毕”;
也可以是温暖的:00后教师用“菜菜,捞捞”的俏皮评语,让考砸的学生重燃斗志;
更可以是智慧的:有教师将错题转化为“闯关游戏”,让批改成为师生对话的桥梁。
今日的教育工作者,早已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悲情符号,而是与时代共舞的破局者。他们或许在地铁上改卷,在高铁上备课,在深夜回复家长信息,但这些碎片化的努力,拼凑出的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在机械重复中播种希望,在琐碎庸常里守护成长。
结语
下次遇见地铁上改卷的教师,不必急于赞美或批判。教育的伟大,从不在于某个瞬间的“热搜”,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我们批改的不是试卷,是孩子人生考卷的草稿。”当社会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教师,教育的星光,自会照亮更多角落。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