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不适用全国
2022年6月7日,高考如期展开。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参加高考的情景:考场里,有考生的卷子被风吹下楼,有考生名字、考号写错位置、还有考生姗姗来迟……我还记得窗外小卖部放的流行歌曲《我们都是好孩子》。
高考很有意思,虽叫全国卷,但是不在全国适用。从法律上对公平的理解,公平不一定是所有人适用一个标准,但大部分的公平都只能用一个且仅仅一个确定的标准实现。
本届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如下:
获取知识的门槛
记得中考后,高中老师通知须在暑假读四大名著中的任一本,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庸全集》(小字合订版)等。
我们当时只能去城里买这些书,学校门口会有流动摊贩,校门口的书店也会提供盗版书。记不清中考是在文殊二中还是一中了,只记得校门口有高土坡,在那边的地摊上买了本《呐喊》,也是盗版的(很快就散架了)。
虽然现在做法律工作,还是得承认对盗版书有感情,打心里感谢这些盗版书,让我们曾经能以很低的价格,拥有自己的课外书。
不鼓励盗版,但也劳烦出版社出一些便宜的正版书,尤其是版权到期、进入公域的那些经典书。如果在特别贫困、书籍匮乏的地方,盗版书可能是书商为孩子们提供知识载体的唯一途径。不然,孩子们可能要等到读大学时,才能在图书馆读到完整版《红楼梦》。
题外话:说到《红楼梦》,有个小趣事,记得读本科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脂砚斋点评本的老书,下课时忘在了课桌里,吃过午饭回去书就没了,我最后用10倍于书价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学校规定老书要按照10倍价格赔偿),想必拾书之人也是爱书之人,会珍惜这本书。
作文的经济效益
熊秉元在《完美的争议》中提到,人类行为离不开对成本效益的考虑。
作文亦然。
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文,要比自己独创容易。前人栽树,后人纳凉。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长篇大论一番,至于有无实质进步,无从考证。
作文有时真就是制造文字垃圾。
我一直不喜欢背格言、名人名言。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引用别人说过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后来读研时,对法律经济学有点了解,才发现,引用格言之类也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
引用格言,可以低成本地表现自己的博闻强识,可以展示给读者现有的论点,可以迅速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短时间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也可以凑字数。
格言有时也成了阻碍人思考、禁止反驳的廉价武器。
高考作文题目的来源
《红楼梦》的故事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可能是借鉴当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风格。可是我对将课外读物,尤其是有价格锚点的课外读物进入高考这种人才选拔考试,是心存芥蒂的。
作文题目是否有必要直接引用课外读物呢?
有机会接触题目中书籍的人,会熟知书中内容,不用对题目花过多时间审题,甚至仅靠对原书中其他部分进行改编,就能做一篇文章。
课外书是为了拓展思维。
我们不能让愿意且有能力对教育付更高价格的人,完全掌握如何运用教育资源的权力。
尤其是当一些知识特别容易被一部分人低成本获得时,对那些无法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孩子就显得尤其不公。
以此作题,简直是在给他们关上世界的门。
让城市学生考分辨小麦苗和韭菜,让乡村学生讨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真得有点强人所难。对城市学生来说更加幸运,出题者通常是在城市生活的老师,他们有更相近的生活背景。
不是说不让买、读课外书、一起拉低大家的知识储备。考试是能力筛选,在共同的教材内、在普遍存在的生活中选出立意高远的题目,也不是难事。
教育公平:知识拓展不是信息堆积
教育公平不可能是绝对公平。不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让可以获得更多知识的孩子止步不前,不能阻止愿意付出对价的人获得更多知识。
思考半径越是扩大,现存知识越显渺小。
试卷未统一、录取率不统一的问题已经被争论很久,但是对试题的公平研究周围人很少讨论。
选拔性考试中,可以用更加普遍、更加开阔、更加充满想象的视野出题,让答题者平等作答。让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对他们都可以接触到的或者可以畅想的事物讨论,让他们自由自在、舒服地理解题目,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如果有一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手一套免费提供的四大名著,相信靠这四本书,也可以出个五百年要用的作文题目,而且没有人有异议。
当把知识只当做信息时,知识很难再增殖。
把考试作为对“人”的能力的考察,而非限于以教材为基础的对现有信息的堆积和调取。
平等地对待不同背景的学生,让那些手中有先进工具的学生暂时放下工具。
教育公平,不是法律问题,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国家和人类未来的现实选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