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变身“爱泡”,“banana”成了“不拿拿”,当时读着顺口,实则发音跑偏。如今,一份美国 0 分汉语试卷走红网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揭开了语言学习背后的艰辛与奥秘。
瞧这试卷,错误百出。有的外国学生竟分不清食物与人在句子中的主宾关系,在汉语里清晰明了的主谓宾规则,于他们而言却似一团乱麻。这是因为汉语语法与他们的母语语法大相径庭,就如同咱们刚接触英语时,对“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等基本规则也混淆不清,屡屡犯错。
再看“羊毛衫大减价”一题,量词的使用让外国学生望而却步。汉语的量词丰富繁杂,不同物品对应不同量词,像“一件羊毛衫”“一顶帽子”“一条裤子”,各有搭配,这独特之处恰恰成了外国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成语部分更是“重灾区”。“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背后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寓意,没深入探究,根本无法吃透,更别提准确运用。这就好比我们学英语里的俚语,若不知其文化背景,理解与使用起来必然一头雾水。
把字句与被字句,同样是双方学习的难点。咱们中国学生学英语被动语态时,常纠结何时用被动、何时用主动;外国学生面对汉语的把字句、被字句,也是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语言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学生学英语,课堂上多是老师主导,学生跟读、书写、背诵,虽有口语练习,却难有纯正全英交流环境。一到生活中面对老外,就紧张得不敢开口,学的“哑巴英语”难以施展。外国学生学汉语亦是如此,不在中国生活,缺乏沉浸式中文环境,书本知识一到实际运用就捉襟见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学习,实战才是硬道理。这份 0 分试卷,不仅是笑料,更让我们看到语言学习的共通困境,为求突破,唯有多练多沉浸,方可“通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