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成绩出来,很多家长拿着孩子的试卷一看,平时都会的题,一到考试都做错了。
问起原因,孩子认错态度良好,低着头小声小气回答:我太粗心了。
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家长们只好紧张地在孩子耳旁叮嘱:这次考试千万不要再粗心了!
送分题变成送命题,原因真是粗心?
老师告诉你。
平时都会,考试不对,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积懒成笨”!
平时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一道错题翻来覆去能给孩子讲个好几遍,当时孩子也听懂了,可一考试,孩子照错不误。家长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够清楚,还是平时没辅导好。
其实不是没讲清楚,也不是没辅导好,恰恰是家长辅导得太好了,反而让孩子过多依赖家长的帮助。
孩子做题,家长在旁辅导监督,一看到孩子做错题,就忍不住立马指正,让孩子改过来。等孩子写完以后,家长就拿过来检查,检查到错题,没等孩子自己想清楚,家长说出了思路。
表面上提高了孩子的做题效率,但却埋下很多隐患。
当家长在旁边的时候,孩子做题是快了,但是反而没自己做题时仔细,看到简单的题,在脑子里一过,答案就出来了。
平时也许正确率高一点,但一到考试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人的大脑往往就没有平时清醒,很容易在简单的题上出差错。
遇到比较难的题,孩子苦恼几分钟,迟迟没有动作,很多家长就急不可耐地把思路告诉孩子,想着孩子记住思路,以后做题也能做对。但孩子考试时依旧做不对,因为孩子养成了思维惰性,遇到困难就懒得思考解决方法,或者一直在“这么难,我肯定不会”的自我否定中,浪费时间。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孩子平时“偷了懒”。
该记住的知识没记住,或只背个七七八八。
平时做题时,孩子可以翻翻书本,找到题目应用的知识,但到了考试,就只能干瞪眼。如果记得差不多了,在细枝末节上出现差错,最后也以粗心安慰自己。
这也就是假粗心真偷懒。
只有平时功夫到位,不懒惰,考试时“粗心”就会少很多。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看到手中因粗心做错的题,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要用粗心安慰自己,不要以为这大不了。
很多孩子都会有一种想法:
啊,这道题我大意了,这分本来我能拿到,那我的分数就比小明高了。
孩子会忽略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关键就在他们看不起的细枝末节上。
一念之差结果却悬殊。
能得到这些分的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摆正态度,才能改掉粗心的毛病,养成细心的习惯。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差不多先生单看外貌跟我们没什么不同,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反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山西说成了陕西,先生指正,他却辩道:“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骂他。
他说:“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他坐火车,可到的时候火车已经开走了,他又说:“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家人却把西街牛医生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找错了人,可还是说:“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凡事都不精细,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
但这些差不多却导致结果相差甚远。
凡事都是如此,做题也是一样,千万不能学差不多先生,有耳朵却听不清楚,有眼睛却看不分明,有鼻子和嘴巴,却都不讲究,有脑袋,却思想不精细。
牢记: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好习惯能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不做思维的懒惰者。
做题前
收拾好桌面,保证桌面整洁,除了做题需要的纸笔、橡皮等,不留无用的东西。
翻看题目,给自己定目标,要在多久内做完题,送分题不丢分。
最后,牢记做完题目后,一定要检查。
做题时
认真审题,不因错看题目丢分,边读边用笔圈住题目的关键信息,保证在解题时,不会记错关键信息。
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干净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迹,能给阅卷老师带来良好的阅卷体验,在语文上,这点尤为重要。而在数学上,好的卷面能够展示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英语等科目上,也是好的加分项。平时做题时,有意做好这点,在考试时,就能更得心应手。
每做一道题,都要把它当成最后一遍来做,不要抱着做完以后再来检查的心理来做。遇到难题,一时想不出来,可以先放下,做好标记,留到最后研究。
全部做完以后,要仔细检查一遍。
做题后
算算时间,看看有没有在预计时间内做完,如果没有,思考原因,是预估没做好,还是做题慢了。
让家长批改,有错的题再做一遍,看能不能做出来。不能做出来的家长帮忙讲解思路,讲解以后,孩子自己重做一遍。
针对错题进行分析,看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是粗心,还是题目难。针对原因,做好笔记,记录错误的原因。养成这个习惯以后,不仅会减少大意丢分,还会帮孩子理清解题思路,长此下去,孩子的成绩会得到显著提升。
粗心背后是懒惰,养成好习惯,平时该下的功夫下到了,谨记不要“积懒成笨”,就能减少粗心丢分。
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在于长久的累积。孩子有恒心,家长有耐心,双方齐心,才能筑牢教育的根基,垒石成屋,收获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