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77年,高考恢复,全国570多万人走进考场,录取率却不到5%。
可让人意外的是,那年的试卷难度并不高,有些题目简单到连小学生都会做。
既然题不难,为啥大批考生还是落榜?这场被称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到底发生了什么?
录取率低到吓人
1977年10月21日,一个重磅消息轰动全国:高考要恢复了!这个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神州大地激起万丈波澜。
全国570万考生蜂拥而至,各地考场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憧憬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可谁也没想到最后只有不到30万人如愿以偿。
这个数字放在今天看来令人震惊,但在当时却是无奈的现实。
11年动乱,教育几近停滞,复课闯关,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匮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高考录取率之所以如此之低,其实是情理之中。
毕竟,在经历了那样一段特殊时期之后,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教育秩序,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谈何容易。
河南省的高考数学试卷就是个典型例子。试卷分必答题和参考题两部分,必答题就有十道大题,涵盖代数和几何。
没有选择题可以蒙,每道题都得真刀真枪地答。不少考生面对试卷一筹莫展,只能在答题纸上孤零零写个"解"字。
广西百色县的考试成绩更是惨不忍睹。3459个考生参加数学考试,及格的才22人,倒是考零分的多达1254人。
零分的人数比及格的人还多出50多倍!语文试卷更是简单到连小学生都会做,就是这样的题目错别字还是满天飞,"繁荣富强"写成"凡容负强","核武器"写成"黑武器"。
这样的考试成绩反映出当时教育的残酷现实。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基础知识严重欠缺。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标准还不完善,很多考生不了解考试的规则和要求,考场上手足无措。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如此惨淡的考试成绩。
上课全靠背诵
文化知识的缺失是大多数考生的通病。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小学算术都搞不清楚,更别说解答复杂的数学题了。
浙江桐乡县的统计数据显示,90%的考生四科平均分连及格线都够不着。
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教育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
在当时的教学中,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面对高考这样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考试,很多考生无法适应。
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在文革期间,教育秩序被打乱,很多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
即便是复课后,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也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目的是尽快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应付考试。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不是考生不努力,而是当时的教育环境太艰难。城市里的学校条件稍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几乎为零。
很多人根本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上学就是背标语、念口号,基础知识完全是空白。
寒窗苦读真不是说说而已
要说备考时间,1977年的考生真是太难了。高考恢复的消息突然公布,很多人连复习的时间都没有。
有的是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有的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想要重拾书本谈何容易。
这些考生大多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基础知识早已生疏,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备考的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
很多人白天要上班,晚上才能挤出时间复习功课,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
更有甚者,由于教材匮乏,很多考生甚至找不到复习资料,只能靠回忆当年上学时的知识来应考。
城里的考生还能找到一些补习班,农村的考生连个参考书都找不到。
有人白天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看书,饿了啃个冷馒头,困了就站着学。这种艰苦的备考条件,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要知道,当年的高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应考的。考题涵盖面广,难度大,很多考生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考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复习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很多考生只能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功课,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这种备考环境造成了考生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考生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充裕的复习时间,在考场上占尽优势。
而农村考生由于基础薄弱,备考条件差,很多人考试时才发现题目完全看不懂,最后只能交白卷。
考场秩序谁来管
高考恢复初期,连考试的程序都不完善。
监考老师不够,有的地方干脆找来没经验的人充数。考场纪律也是个大问题,有的考生不懂规矩,考试铃响了还在门外徘徊。
这种混乱的考场秩序一方面反映出高考制度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考生应试意识的淡薄。
很多考生对考试的严肃性认识不足,不了解考场纪律的重要性,考试态度过于随意。这种状况如果放在今天,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高考恢复的决定太过仓促,很多考点根本来不及做好准备工作,考务人员的培训和考场的布置都不到位。
再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无法抽调足够的老师担任监考,只能临时找一些无关人员来凑数,这些人缺乏考务经验,难以维持考场秩序。
最后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考生对考试的认识不足,考试态度不够端正,考场上我行我素。
阅卷更是个技术活。当时没有标准答案,老师们只能根据经验判分。
同样的答案,不同老师打分可能差出十几分。这种不规范的考试制度,也是录取率低的原因之一。
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却反映出应试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一个完善的考试制度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还要有规范统一的评卷标准和严密的考务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高考恢复之初,这两个方面都还很欠缺,因此出现考场秩序混乱、阅卷标准不一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城市里的学校还能找到几本教科书,农村地区连黑板都是奢侈品。
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就一套课本,老师念一遍,学生抄一遍,抄完再传给下一个班。
这种教学方式看似简陋,却是当时很多农村学校的无奈之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课本和文具都是奢侈,更不要说其他教学设备了。
很多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室破旧,桌椅不足,学生连个像样的学习环境都没有,更不要说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了。
而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后果,就是农村学生在高考中处于劣势地位。
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城里学生一大截,很多人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能考上高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如果放在今天,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师资力量也是个大问题。有经验的老师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学校只能靠半路出家的代课老师。这种教育条件的差距,注定了考生之间巨大的实力悬殊。
这一问题在当时尤为突出。很多优秀教师受政策和待遇的影响,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农村学校教师数量本来就少,质量也不高,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和水平。
很多代课教师都是从农民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教学能力有限,难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这种师资力量的悬殊,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在城市学校,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很快就能适应高考的考核方式和内容。
而在农村学校,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很多考点都没有涉及到,考试时自然就无从下手了。
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看似残酷,却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应试教育的标准还不完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考生基础普遍薄弱,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高考的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