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哭了呢?没有一个人能笑着从电影抓娃娃里走出来吧。笑点很密集,但题材却让人有点窒息。中式教育的悲哀在于,无论你站在父母还是孩子的立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委屈。父亲马成刚坚信,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取得成功。他从小给孩子继业营造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甚至不惜撒谎说家里只有一千块钱,让继业去捡瓶子补贴家用。这样的做法虽然出于锻炼儿子的财商,却也让他遭受了同学的嘲笑和霸凌。
马成刚为了确保儿子能顺利接掌家族产业,竟然不择手段地采取极端措施,例如在其双腿涂抹麻痹药物,使继业产生误解,错误地认为自己将永远无法再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这种无节制的掌控欲和严密监视之举,无疑酿造了父子之间深重的矛盾。甚至当其操纵儿子生活的行径被揭露之后,马成刚仍然企图运用PUA(情感操控)技巧来持续施加影响力。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谓是一场严重的道德绑架,束缚了父母与子女的自由并促使双方陷入到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式教育的另一项悲哀表现便是,大多数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略了他们所拥有的其它天赋和兴趣爱好。他们坚信唯有通过无尽的学习,孩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迫使众多孩子不得不舍弃自身的兴趣爱好,仅仅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这种沉重的压力不仅令孩子们感到窒息,同时也让父母们倍感内疚与无奈。
在如此恶劣的教育环境之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承受着难以言表的巨大压力。孩子们为了追求优异的学业成绩,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的选择权;而父母们则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拼尽全力地工作,却因此错失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珍贵时刻。甚至连年迈的祖辈们,也不得不在这个教育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从小就需要完成繁重的家庭作业,成年后又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为学业奋斗,直至晚年还要监督孙子孙女的学习进程。
中国式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即便在梦境之中,人们依然怀揣着逆袭成为学霸,甚至考入清华北大的梦想。当目睹马继业交出空白试卷的那一刻,我们不禁开始反思,是否应当尝试寻找新的抗争方式,而非将人生的重大抉择视作儿戏。每当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之后,我们总是渴望通过不懈努力来赢得他们的认同。长大成人以后,尽管我们每日都在抱怨工作的艰辛,但实际上我们比任何人都更加勤奋进取。
现如今,出生于21世纪初的一代人正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时代。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为你好”的空洞口号,而是更加渴望得到真诚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期望父母能够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达到了某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标准。这种转变,或许正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对于未来的热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