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区小学四年级试卷

济南天桥区小学四年级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13 00:53:21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哺育(pǔ) 取缔(dì) 田垄 (lǒng) 抽丝剥茧(bō)

B. 迸溅 (bèng) 开垦(kěn) 周济(jì) 迥乎不同(jiǒng)

C. 皎洁(jiǎo) 霎时(shà) 拜谒(yè) 咬文嚼字(jué)

D. 驰骋(chěng) 瘦削(xiāo) 瞥见(piē) 前仆后继(pū)

【答案】B

【详解】A.有误,哺育(pǔ)——(bǔ);

C.有误,咬文嚼字(jué)——(jiáo);

D.有误,瘦削(xiāo)——(xuē);

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点缀 共同体 人情世故 与日俱增

B. 蓬勃 绵白糖 和颜悦色 无精打彩

C. 雾霭 东道主 历尽心血 如坐针毡

D. 决择 马前卒 丰功伟绩 心旷神怡

【答案】A

【详解】B.无精打彩——无精打采;

C.历尽心血——沥尽心血;

D.决择——抉择;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那些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B. 近些年,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一天天日臻完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驾齐驱。

C.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母校重聚,他们一见如故,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D. 今天阳光明媚,气温回升,泉城广场上的游客如坐春风。

【答案】A

【详解】A.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使用正确;

B.日臻完善: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境地。与“一天天”的含义重复;

C.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与“老同学”相矛盾;

D.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此处望文生义;

故选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济南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B. 在学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切忌不要通宵复习。

C. 济南地铁2号线路全长约36.4千米左右,是山东省首条自动驾驶轨道交通线路。

D. 家长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决定了孩子能否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答案】D

【详解】A.表述有误,语序不当,应为“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运输”;

B.表述有误,否定不当,可将“切忌”或“不要”删去;

C.表述有误,语义重复,可将“约”和“左右”删去;

故选D。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

②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③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④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

A. ①④③② B. ③①④②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综观语段,语段的话题是谈读书的重要性,③句是全段的观点句,放句首;①句紧承③句的“生活”进行具体解读;④句“也该像”承接①句“该像”;②句对读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故排序为:③①④②,选B。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

B. 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中举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C. 人们交流时常用谦辞和敬辞,如“鄙人”“贵姓”属于谦辞,“惠顾”“令尊”属于敬辞。

D. 古代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山北为阴,水北为阳。

【答案】C

【详解】C.有误,“贵姓”属于敬辞,是询问他人之姓的敬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吃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D.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皆以美于徐公

B. 而伯乐不常有 人不知而不愠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策之不以其道 蒙辞以军中多务

9.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马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C. 《马说》通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意。

【答案】7. B 8. B 9.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并列;

B.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通“饲”,喂;

C.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且:犹,尚且;

D.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于:在/于:比;

B.而:表转折。可是,但是/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C.之:助词,无实际意义/之:定语后置;

D.以:按照/以:用;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有误,《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故选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①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③之重,居域中④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节选自《全唐文·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①臣:魏征自称。②浚(jùn):疏通。③神器:指政权。④域中:天地之间。

10.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臣 虽 下 愚 知 其 不 可 而 况 于 明 哲 乎?

11.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2. 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的方法,阐述了_______________ 的治国道理。

【答案】10. 臣 虽 下 愚 / 知 其 不 可 / 而 况 于 明 哲 乎

11. 臣(我)听说想要树木顺利成长,必须巩固它的根本。

12. (1). 示例:类比(比喻) (2).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德治国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此句中的“而”表递进,所以和前面的“可”之间断开。据此,可断句为: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重点词:闻,听说。固,稳固。

3.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别和中心论点的归纳总结。选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先用木之长、流之远等来设喻,阐明根固才能木长,源深才能流远,德厚才能国安的道理,归纳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

【点睛】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三)古代诗歌赏析(共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①新社:指春社,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②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3.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清淡的笔触,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传神地绘景写人,内容生动而鲜活。

B.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梨花”两句既点明季节,又写出季节与景物的关系。

C. 词的下片写人,“巧笑”二字通过情态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聪明活泼、单纯美好的形象。

D. 全词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情感。

14.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画面。

【答案】13. D 14. 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清脆的啼叫。

【解析】

【13题详解】

D.此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下片写了少女们采桑斗草的乐事,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少女的欢欣和快乐,形象鲜明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可见“伤春惜时”是错误的。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池”“碧苔”“叶”“黄鹂”,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三四点”“一两声”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如,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

(四)根据原文默写

15.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___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希望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月色的心愿。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气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君直到夜郎西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3). 会当凌绝顶 (4). 九万里风鹏正举 (5). 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但愿人长久 (7). 千里共婵娟 (8). 沉舟侧畔千帆过 (9).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注意易错及重难字词,如“蹄”“凌绝顶”“婵娟”“畔”;“夜郎”不要写成“夜朗”,“致远”不要写成“志远”,“万木春”不要写成“万树春”。

三、名著阅读(7分)

16. 名著阅读。

A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使铁棒打着洞门叫道:“开门,开门!我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急忙来报:“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真有本事!我的宝贝,搧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这番等我一连搧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

(1) 这段文字节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选段中的“A”是______。

(2)请再写出一个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并据此说说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________

【答案】 (1). 西游记 (2). 明 (3). 吴承恩 (4). 孙悟空 (5). 示例: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刚烈直率、爱憎分明;真假美猴王,表现了孙悟空为真理而战的斗争精神;大闹天宫,表现了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于反抗压迫;智取红孩儿,表现了孙悟空勇敢机智。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驾筋斗云”“借扇子”等关键词分析,选段出自《西游记》,“驾筋斗云”“借扇子”是孙悟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本题要求写出有关孙悟空的一个情节,然后根据情节分析性格特点即可。根据识记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即可。

示例:偷吃人参果,万寿山庄观中有树结人参果,吃后长生不老。观主镇元子和二童子以人参果款待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悟空偷果三个,与八戒、沙僧分食。八戒嫌少,絮絮叨叨。二童子大骂唐僧,悟空把树拔掉。表现了孙悟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尊重师傅(代受鞭刑),神通广大(救活果树)。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仙鹤缘何入选《国家宝藏》

①大家一说起秦始皇陵,就想起闻名世界的兵马俑,但是对于秦始皇陵陵墓的最初设计者来说,距秦始皇陵1.5公里远的兵马俑并不重要,因为秦始皇陵相当于秦始皇的家,家里是不能有战争的。秦始皇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只有离陵墓中心位置越近才越珍贵,这就有了日前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热播的青铜仙鹤。

②发现青铜仙鹤的铜禽坑距秦始皇陵城东北角约900米,模拟的是鱼池水禽所处的水环境,也就是秦始皇理想中的生态家园。在铜禽坑中,和青铜仙鹤一同出土的青铜禽共46件,其中铜鹤6件,青铜仙鹤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件。这只青铜仙鹤高77.5厘米,长102厘米;踏板长47.5厘米,宽32.5厘米,厚1厘米。经过两千多年的地下埋藏,它色彩斑驳,锈迹浑浊,但依旧掩盖不住其曾经的技艺精湛和色彩炫丽。

③在铸造工艺上,青铜仙鹤的头部、脖颈、腿足与身体都是采用分铸技术提前预制,然后通过融化焊接以及榫卯连接成整体。由于腿部是长杆型,受力较大,为防止断裂,在模子内加有长铜条作为芯骨,膝部为实心的铜芯骨。表面的工艺缺陷及铸造缺陷均以铜板镶嵌法进行补缀,再经过打磨修整合模,这项工艺在我国先秦时期并没有,只有同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古埃及、古希腊以及罗马时期青铜雕像有大量使用,但这项技艺如何进入秦朝现在还未解析,而这只青铜仙鹤也成为了该工艺在我国的最早应用实例。

④青铜仙鹤不仅集多种铸造技术于一身,还表现了秦代工匠的多种艺术塑造技巧,使得我们对秦代青铜制造工艺和造型装饰特点都有了新的认识。与一般抬头挺胸的鹤姿势不同,这只青铜仙鹤俯首刚叼到一条鱼,正准备扬头向上,便凝固成了一座雕塑品,生动地再现了鹤从水中取食的精彩瞬间,给人一种空灵生动的美。纵观整个青铜仙鹤,从头部至尾巴的倒“S”造型,与“曲中有直”的双腿,构成了一曲一直的造型。再加上那看似无意的云纹踏板,完美地阐释了中国古代艺术造型的曲直理论。这只鹤看似静立不动,却于静中见动,有着闲庭漫步之美。从青铜仙鹤身上残留的彩绘看,在颜色运用中采用了平涂和堆绘两种技法,它应该是一只羽毛洁白如云,头、嘴、脚为红色的美丽仙鹤。

⑤作为东方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象征,鹤,被赋予忠贞清正、隐逸长寿等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里较多,如鹤鹿同春、松鹤长春、松鹤延年等。铜禽坑中出土的水禽由大到小、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头部一律朝向河中央,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看似不起眼的青铜仙鹤告诉我们,秦文化不仅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冰冷和血腥,还有水鸟相戏欢快愉悦的一面,秦始皇也有理想的生态家园。

⑥文物不仅是一面镜子,还是一部百科书,让我们顺着它便能穿越时光隧道看到历史的真实。正是因为青铜仙鹤融入了精湛的铸造技艺、精致的造型色彩,以及寓意深刻的内涵,真实地再现了金戈铁马的秦始皇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豪情,以及水绕门前、水鸟相戏的生态家园,它才被选入《国家宝藏》,让我们在惊叹中去品味其背后的文化深邃。

(文章有删改)

17.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青铜仙鹤的铸造技艺、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

B. 第①段从人们熟悉的兵马俑写起,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

C. 第②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青铜仙鹤的外形特点。

D. 先秦时期,青铜仙鹤采用的铜板镶嵌工艺在我国已被大量使用。

18. 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从青铜仙鹤身上残留

彩绘看,在颜色运用中采用了平涂和堆绘两种技法,它应该是一只羽毛洁白如云,头、嘴、脚为红色的美丽仙鹤。

19.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与一般抬头挺胸的鹤姿势不同,这只青铜仙鹤俯首刚叼到一条鱼,正准备扬头向上,便凝固成了一座雕塑品,生动地再现了鹤从水中取食的精彩瞬间,给人一种空灵生动的美。

【答案】17. D 18. 示例:应该意思是应当,表推测,文中指从青铜仙鹤身上残留

彩绘可以估计出它是一只羽毛洁白如云,头、嘴、脚为红色的美丽仙鹤,只是一种推测并非绝对事实,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示例: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青铜仙鹤的姿势与一般仙鹤的姿势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青铜仙鹤造型独特,给人空灵生动之美。

【解析】

【17题详解】

D.有误,结合第③段“这项工艺在我国先秦时期并没有,只有同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古埃及、古希腊以及罗马时期青铜雕像有大量使用”可知,青铜仙鹤采用的铜板镶嵌工艺在我国先秦时期还并没有。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准确性。“应该”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这里表推测,是根据“青铜仙鹤身上残留的彩绘”对青铜仙鹤原来颜色的推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与一般抬头挺胸的鹤姿势不同”,把青铜仙鹤的姿势与一般仙鹤的姿势进行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横线处前文“青铜仙鹤不仅集多种铸造技术于一身,还表现了秦代工匠的多种艺术塑造技巧,使得我们对秦代青铜制造工艺和造型装饰特点都有了新的认识”分析,强调了青铜仙鹤制造工艺和造型装饰的独特。

(二)(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听见春分

苏沧桑

①暮光消失后,夜雨将山后浦村裹进怀里。隔墙的老庙突然传来“咚”的一记鼓声。

②父亲走在前面,领我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看见一场春雨的足迹在石板路上闪闪发亮。苔痕缀满石缝,春草在寂静中生长,这条青翠欲滴的小路,是故乡留给我的入口。春分,“元鸟至,雷乃发生。始电”。燕子回巢,我回乡看望父母。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里,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后山的梨花开了,河边的油菜花豌豆花开了,春茶抽芽,稻秧刚刚播下,雨传送过来一阵阵隐秘的香气,大地沉入了夜的深呼吸……

③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簪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上面写着希望天上的神能看到的一个个祝福。

④回忆踏着鼓声蔓延到故乡的原点。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热水瓶的影子投在墙上,唱词人的影子也投在墙上。扁鼓,牛筋琴,唱本,鼓签,快板,是他的全部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悲欢均由他一人承担。

⑤故乡的春分之夜,仿佛来自古代。

⑥父亲说,自古春分时节也是祭祀的时节。山后浦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凑份子请唱词人来唱。唱前,先击鼓“打头通”,然后再唱正本,有神话,有断案的也有历史的世情的,有的一本唱一夜,有的唱两三夜。

⑦今天大概是庙神寿日。老人们坐在昏暗的灯影里,似睡非睡,唱词人沉浸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古老的腔调,在夜色中盛放、枯萎。我忽然想,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

⑧父亲说,记得吗?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

⑨父亲说,你大概忘记了。

⑩不是大概,是完全,彻底。如同我每次回家,在小镇边缘鳞次栉比的新建楼群间,怎么都找不到山后浦村的入口,那个曾经青翠欲滴的入口。此时此刻,一座老庙,一段唱词,成了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将我带进了一些记忆……蒙蒙细雨洒下温柔,亲吻着老树的嫩芽,呼唤出花苞的美梦,头顶着落花,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掌灯了,小庙里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双双眼睛闪耀着星星的光芒,也照亮了年轻的唱词人,那时,他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木门吱呀,推开山间的晨雾,也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时光呼啸着迎面而来,我在春分复活的记忆,像春夜的鼓词声,将又一次与我背道而驰。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

⑫“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多年后,当我再一次穿过春分的夜晚,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还会有一段鼓词在等我吗?不知道会是谁陪我,一起用目光捡起满地的雨水,或月光。

(文章有删改)

20.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听见春分”为题有什么好处。

21.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

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

2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的理解。

23. 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答案】20. 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春分时回到故乡,再次听到鼓词声并回忆起儿时往事。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爱与眷恋,远离故乡的不舍与伤感,也是对乡村城镇化、乡村文化流失等问题的反思。以“听见春分”为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听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21. (1)镌刻意思是雕刻,文中指小时候邻人帮忙搬家,让我感知到故乡的模样,体现了邻人的朴实热情,故乡对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喜爱、眷恋。(2)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故乡小院的桂花树,母亲的目光和鼓词声,强调了远离故乡时的不舍与伤感。句式整齐,语气贯通。

22. 示例:多年后,父辈老去,青年人越来越多地离开家乡,乡村城镇化严重。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每每回忆起故乡,心中便会感到无尽的痛楚。表达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与不舍。总结全文,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3. 示例1:对比。将前后听鼓词情景进行对比。小时候,小庙里挤满了男女老少听鼓词,现在只有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有时甚至只有管庙的那一个人听。突出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后的冷清与落寞。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示例2:插叙。文章第8、10段运用了插叙。插入了我们家从镇上搬来,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词的热闹景象。体现了邻人的热情与淳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插叙的内容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结构波澜起伏。示例3:虚实结合。文章实写了“我”在春分时节回到故乡听到鼓词,虚写了“我”在鼓声中听到过去传来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以及多年后“我”再回故乡的情景。把眼前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对故乡渐逝的担忧与伤感。示例4:线索。全文以“听见”为线索,写了过去的鼓词声、乡人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声、现实的鼓词声。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对故乡变化的伤感。“听见”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赏析。“听见春分”,首先从标题本身看,文学色彩很浓,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其次,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春分时回到故乡,并回忆起儿时往事,全文以“听见”为线索,写到“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簪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等,以此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对其现状的惋惜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语境分析词语。“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结合上句“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可知,这里指小时候邻人帮忙安家,让“我”感觉到故乡的样子,表现邻居的善良淳朴,热情,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喜爱、眷恋。

(2)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作答。“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从四个“远离”,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强调了对故乡桂花树的热爱,对母亲目光和鼓词声的怀念,而这些都是故乡的人与物,因而更强调了远离故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内容、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可以理解为多年后,父辈老去;“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可以看出“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远离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合上文的“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可知,也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深化了主旨。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构思和写法的赏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从构思和写法选择一点写出见解和发现,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运用对比。将前后听鼓词情景进行对比。第④段“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与“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化,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乡,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后的惋惜之情。

从文章第⑧段“父亲说,记得吗?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文章第⑩段“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运用了插叙。体现了乡邻的热情与淳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插叙的内容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结构波澜起伏。

除以上两点外,分析文章的写作线索、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等都可以。

五、作文(60分)

24. 按要求作文。

浪是挫折,我们因而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浪是力量,我们因而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意;浪是机遇,我们因而有了“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踏浪前行,有倔强,有温暖,有庆幸……

请以“踏浪前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例文

踏浪前行

又是一载冬去春来,回首望,千年沧桑巨变,盛衰荣辱,似一壶浊酒付之于笑谈之间。

曾记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曾记否,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肠;曾记否,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曾记否,陆游“胡未灭,鬓先秋”的无奈;曾记否,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数为历史发展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一个个饱含血泪的故事,化作了历史长河中铿锵的吟唱。那是古人的阳刚之气,是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当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的时候,神州大地上赫然响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疾呼;当五四运动如星星之火席卷华夏,中华文学也由此燃起新的征程,这里有“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温暖,亦有“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的豪情,那是战士的阳刚之气,是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可反观当下,我们见过泪眼婆娑的少女,愁肠满腹的男儿,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变得婉转,变得哀伤,男孩女孩们痴迷于摩天轮,四叶草的童话,他们仰望苍穹,不为梦想,只为祭奠。你的豪情,你的理想因何而湮没?唯美的词藻固然动人,可当浮华褪去,我们“90”“00”后留给世界的又会是什么?难道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柔软么?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古人凭阑远眺的千古吟唱只能幻化作试卷中的一道默写题么?难道在孤注一掷的分数前,我们唯有寄情于童话,靠柔软,凭眼泪才能找回自我吗?

然,我们是社会中的小小螺丝钉,闻过了太多悲欢离合,言不由衷,但至少我们足可以忠于心灵,忠于心中的呐喊。摘掉伪善的面具,卸下厚重的心墙,用热情驱走冷漠,以真实直面虚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我们读书时分;伏案握笔,酣畅淋漓,是我们用汗水撰写的笔稿;褪去青涩,尽展坚毅,我们用心体会,用文字记录。这里有奔涌的长江,这里有巍屹的泰山,这里有广袤无垠的草原,这里也有浩瀚无边的大漠,这里有一种感动--它叫执着;这里有一种力量——它叫坚守,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大地上,又有多少人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一幕幕,那是我们笔下的风景,亦是我们深爱的逝水年华,更是当下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手执笔,锋如刀刃;落笔处,万夫莫开;我们如烟花般绚烂,如磐石般坚定,站在旭日晴空下,我们用文字激昂青春,勾勒眼中的大千世界,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学子。

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数风流人物,还看我中华学子,我们正当年;居庙堂,处江湖,亦可自得其所,我们朝向阳光,一路引吭高歌,青春,我们在路上,踏浪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根据题干的提示,题目“踏浪前行”可以理解为面对挫折,不畏困难,勇敢前行;面对机遇,不惧挑战,逆水而行……踏浪前行时,有豪情壮志,有坚强不屈,有倔强,有温暖幸福,有快意洒脱……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缩小范围,同时要“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与“努力进取”“拼搏奋斗”“向往追求”等有关的中心进行写作,文章首段可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下文内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可以列举古今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故事,由此引出当今青少年更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努力奋斗,继续前进!最后可以用议论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