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区六年级毕业试卷

福建省地区六年级毕业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12 21:17:25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1)_________,(2)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渡河登山的艰难险阻,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3)_________,(4)_________”展现了山间朝暮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5)_________,(6)_________”表达了渴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用“(7)_________,(8)_________”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下面是小华同学朗读的美文,请帮助他解决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9 分)

有作家曾经这样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① (tán)。”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甲)。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② (fān)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乙)。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③ (jīng)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丙)的意志。意志坚定,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 分)

① ② ③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优柔寡断 把握 攻坚克难 B.优柔寡断 驾驭 艰苦卓绝

C.畏缩不前 把握 攻坚克难 D.畏缩不前 驾驭 艰苦卓绝

(3)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横线上。(3 分)

3、名著阅读:(6分)

在《水浒传》《简爱》《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这四部经典作品中,主人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关键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也体现了作品的核心价值和思想内涵。请从中选取一部作品,简述“选择”内容,分析这一选择对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些选择在人物形象塑造或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7分)

清商怨·葭萌驿作① 陆游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②新寄断锦③。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④,绿云⑤堆一枕。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由南郑调往成都途中。②鸳机:织具,喻指朝廷机要部门。③断锦:从鸳机上截取下来的锦缎,喻指朝廷新来的命令,王炎调赴临安,词人调赴成都。④梦破南楼:指在南郑与王炎共商抗金收复中原的计划破灭。⑤绿云:头发。

4、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3 分)

5、本词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9题。(16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时秋潦①,涛濑②涨恶。萧铣以李靖未能下③,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④,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李孝恭从之。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⑤数千人。闻唐兵至,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⑥,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①潦:大雨。②涛濑:波涛急流。③萧铣、李靖:隋末唐初名将。此处指渡水作战。

④乘水傅垒:趁着江水高涨到达(萧铣的)营垒。⑤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⑥策非素立:并非预先制定好的计谋。

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B.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C.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D.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蔑不胜矣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①消灭;②末,末尾;③无,没有。 (《古代汉语词典》)

(1)

李孝恭从之

词语推断法:言听计从

(2)

乃悉见兵出拒战

课内迁移法: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3)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

(2)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3分)

9、曹刿和李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纸上相逢 刘爱玲

①我与河口是这样再次相逢的。

②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很多条河流,自然就有很多个河口,而云南的那个河口,因为先生的戍边而进入我的生命,再也无法抹去。

③2024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浏览散文集《若有光》目录时,一篇《河口的云》映入眼帘,此河口是彼河口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到287页:“我站在湿热小城河口一户苗族人家二楼阳台上,瞥向远处云水——云南的云……”是了是了!湿热、云南,可不就是日夜惦念的河口!

④初到连队,每日晨起,总是被那一团团的云雾缠绕着。一开门,连队的院子里,搅着一团浓重的雾气,像院子里烧了一口大锅,又像新娘的面纱,使一切显得朦朦胧胧的。战士们在云雾纠结的操场上出操、训练,也有几天是5公里越野,哐哐哐地出去,半小时后又哐哐哐地回来。在他们出去的时候,我喜欢站在连队菜地边上向对面张望,几分钟后,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对面若隐若现的盘山公路上,带动着浮在半山腰的云朵,移动的速度也似快了几分。

⑤一团一团的云,轻轻拭过,一遍遍擦拭着连队周围的群山。早饭过后,一座一座山峦终于被擦拭得青翠欲滴,之后,那辆摇摇晃晃的班车就要来了。那时候,先生所在的守备四团下属连队守卫着24千米的国境线,先生的连队距离河口县城有一百多里地,战士们去一趟县城要整整一天。那辆哐哐带响的班车,带着他们沿盘山公路一路下坡,车窗被路边的枝条一路牵挂,仿佛走过夹道欢迎的甬道,不断握手。随着时间推移,车里的空气越来越闷热,让人忍不住要打开玻璃车窗,透一透新鲜空气。是啊,河口的海拔只有76.4米,是云南的最低点。他们的哨所却在海拔1076米的高空,去一趟河口县城,等于走过了一年四季。

⑥几乎每天午后都会有一场雨,充沛的雨水浇灌了大地上的万物。香蕉树、芭蕉树、杉树林随处可见,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绿色,河口因此获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也不必怕雨来时没带雨伞,折一片芭蕉叶用来挡雨,一定不会让人失望。一片阔大的芭蕉叶举在头顶,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壮族、苗族姑娘,在雨中从容走过,成为河口一景。

⑦在河口,我见到了之前我从未见过的菜品,瓜类特别多,除过冬瓜、西瓜、南瓜,还有木瓜、佛手瓜、葫芦瓜等我叫不上名字的地里长的和树上长的瓜类。还第一次见到了米线里的配菜豌豆尖……吃到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水果。还算能吃辣的我,到了云南,却被其貌不扬的小米辣给来了个下马威。才去时一碗饭只能吃一厘米长的一个小米辣,到我走时已经一碗饭可以吃六七粒小米辣了。

⑧随着先生,我还去了他们的哨所,参观了他们战时的掩体,一个特大号的猫耳洞。去了他们最前沿的哨位,那是我走得最接近国境线的所在,一步之外,已是异国他乡。因为常年的高原紫外线,哨所里的战士有一半以上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脸上顶着两坨可爱的高原红。哨所的入口处,有一水泥浇筑的V型纪念碑,纪念某一次保卫战的胜利。而在20里外的连队荣誉陈列室里,有这个连队的光荣史,更有镌刻进历史的那些闪光的名字。他们在这里洒下过热血,有些,永远地长眠在这里。我也去了河口的烈士陵园,那一排排的墓碑,大部分的主人只有20来岁,他们整齐排列,仿佛依然在接受一种检阅。

⑨青葱的河口,驻守着青葱的他们。他们把如诗的年华奉献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是云上的天使,连队在云里,阵地更在云里。二十年后再回望,我想起了当年在哨位上看到的那一幕:深深的峡谷里,是农田,一人一牛在耕种。农人咿咿呀呀的歌谣在峡谷里冲撞,传到我耳朵里时,已几近耳语。

⑩我看到了无悔的青春,也看到了绵长的生活。

(选自《商洛日报》,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抒写作者对云南河口的深刻记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

B.第③段画线句“是了是了”和感叹号突出作者纸上相逢河口时的惊喜之情。

C.第⑤段的多处数据具体体现哨所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守边战士任务繁重。

D.第⑦段,“下马威”大词小用,写出小米辣个虽小却极辣,语言朴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心静的力量

①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为人处世,清静好过躁动,从容胜于慌张。生活不易,前路有时迷雾缭绕,诱惑挑战总是接踵而至。唯有内心宁静,保持平和安定,才能活得顺心如意。

②心静,则自身不迷茫。

③儒学著作《围炉夜话》中有言:“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越是迷茫时,越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看明方向,走出迷雾。

④主持人白岩松就有长达两年多的迷茫期。刚进入央视,面对着身边很多优秀的人,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困惑,让他一度脱发失眠,常常呆坐一整夜,甚至严重到不能和家人正常说话。后来,他通过研读圣贤经典、练习书法、冥想来让自己恢复平静。当内心时常归于宁静时,他慢慢认清了自己,找到了方向,最后走出迷茫,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⑤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不迷茫。当你历遍世事,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方能不失本心,归于安宁。

⑥心静,则遇事不慌张。

⑦《大学》中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富有智慧,其实贵人就是自己,答案就在心中。遇事不急不躁,

向内探求,便能思虑周全,从而发现事物规律,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心乱则万事难,心静则万法生。《弟子规》中说:“事勿忙,忙多错。”遇事与其焦虑惊慌,不如沉下心来,冷静观察,行所当行。最终你会发现:暴风雨已然过去,心静便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做法。

⑧平和安静,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⑨曾国藩说过:“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人生是一场经历,静下来,慢下来,才能体会其中的各种滋味,才会在无常变化中,活出最好的状态。

⑩杨绛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却始终秉持平和安静之心。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的相继离世,无疑是沉痛的打击,可她在悲痛中坚守宁静,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稿。于安静的时光里回顾往昔、沉淀智慧,其著作《我们仨》满溢着她平静对待生活波折的态度,这种平和安静如春风化雨,感染着广大读者,引领他们在喧嚣尘世中追寻内心的安宁。

⑪古语有云:“心动,则万物

动;心静,则万物静。”任凭世事变化,若是内心安定平静,便会拥有祥和美好的天地。所以说,心静不仅是人生幸福自由的秘法,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修行。

⑫愿你我都能时刻保持心静的状态,于己精神内守,自在轻松;与人出言有理,相处和谐,从而拥有顺意、好运的一生。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静”在于“境”,只有环境安静,内心才能平静下来。

B. 我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要沉下心来,不要焦虑惊慌。

C.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生动。

D. 选文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6、下列两则材料,哪则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材料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材料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2分)

材料一: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而“年”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历法的进步。历法作为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学上分为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

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熟,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初一,民间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荆楚岁时记》记述年节民俗: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隋唐春节,元日是新春的节日。每逢元日,民间都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民间年节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乙巳蛇年春晚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欢度农历新年。

春晚主标识的设计暗含巧思。一是灵蛇吐信,万物回春:设计者巧妙地将“巳”字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巳为四月,是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万物回春,光明温暖。二是形意结合,创意链接:“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这种朴素又美好的祝愿,渲染出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底色。

2025年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

(选自《央视网》)

1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概念的形成因素与历法采用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相关。

B.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人们互相迎送往还。

C.202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欢度春节。

D.材料三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设计的巧思是灵蛇吐信,万物回春。

18、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进”可以解释为“向前移动”。

人类社会在变革与发展中前进,进是方向和信念;中华民族在传承与创新中挺进,进是智慧与勇毅;个人在挑战与突破中奋进,进是抱负与行动。

……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