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2022年的卷子

六年级下册2022年的卷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12 11:10:31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有删改)

【试题】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 A项“我”决定带小岫去橘子林,直接原因是小岫提醒“我”要履行带她到橘子林去的承诺,晴天是条件之一,选项认为与小岫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故该选项不正确。文中的“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一句,对答题有一定的干扰,这句话并不是对小岫提议的否定,而是表达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即对待孩子不要光讲大道理,也要尊重孩童的天性,这句话为后文父女俩未到达橘子林就中途返回做了铺垫

B项“我”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是因为“我”在看修马蹄的时候,联想到“赶大车的”这类从业者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马与车夫之间的依存关系等问题,想象到新修蹄子的马疾驰的快乐,与出游兴致高低无关,故B项不正确。

C项文中对应的部分为:“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根据原文内容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D项:小岫在看修马蹄之后决定立刻回家,是因为修马蹄的场景给她印象太深,她由马剪指甲不哭的场景,想到自己也要修剪指甲,而且不能哭,于是决定赶回家让妈妈给她修剪指甲,毫无失落之处。“我也不说话”既是看修马蹄时心理活动的延续,也是出于对孩童心性的尊重,不想干预小岫的想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A项:“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修好了,我们就上路。”回到文本中,可以发现这部分前后都是写马与车夫的关系,这句话将马人格化,拟想马的内心活动,以马的独白表达它对车夫的亲人般的感情,表达形式十分生动,颇有趣味。所以是正确的。

B项:“我”在判断小岫对到橘子林去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这个变化呈现的是“我”对孩童心理的揣摩、理解与判断而不是小岫心理的真实变化小岫从头到尾都表现出孩童的随性与自然她的心理不难琢磨,前后并无不同,所以该项不正确。

C项:本文对沿途景物的描写,主要还是以“我”的所见所感为主,本文的节奏是由作者决定,所以该项不正确。

D项:本文是以“我”的视角呈现沿途的风景,而不是借助小孩子的视角,所以该项不正确。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

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

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解题思路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有对表达效果的考量,也有内容主次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表达效果而言,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渲染到橘子林去,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

其次,从内容来看,本文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以此为题,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最后,“到橘子林去”这件事,跟小岫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自己的决定,到橘子林去而又有反复的过程,体现了小岫的孩童心性。

参考答案给出三点,供阅卷场参考。但考生只要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答对,即可得满分。在给出的三点之外,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

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

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

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风格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关键细节的提炼、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 因本文的表达方式较为丰富,审美趣味也不单一,所以题干给出了明确的“童趣”方向,要求考生提取相关的细节,并进行简要分析。本文体现童趣的细节较多,因而该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只是给出示例,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处细节,并从孩童心理、性格、语言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角度作了分析。

【试题亮点】

《到橘子林去》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广田的作品,结构严谨,文笔流畅,题材新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生动描写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场景,并将普通人的工作与国家命运联结起来,体现了大时代背后的人民力量、思想进步,是革命文化的优秀成果。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加强劳动实践同等重要的思想,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到橘子林去》主要的内容是“我”和小岫看车夫修马蹄这一劳动场景。“我”在去橘子林的途中,也在不断发现劳动者的健美形象,如“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在“我”看来,体力劳动者是街上的美好风景。更重要的是,“我”对劳动者的态度,并不是将他们风景化,而是从生活中发现劳动的价值,发现劳动者对于国家民族的巨大贡献。对于“赶大车的”,“我”看到了他们平凡工作中的伟大,“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正是无数劳动者默默的奉献,尽职尽责,才让国家有取得抗战胜利的底蕴和基础。“我”对劳动场景的观察十分细致,描写也非常生动。修马蹄的劳动场景,呈现出一种让人向往的美感和神圣感,这对于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此外,“我”还关注劳动者的生活,在看到他们有店的时候,想到“有店就好了”,他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体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生活和命运的关切。本文除了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劳动场景外,还通过小岫来体现劳动场景对孩童的影响,在看到修马蹄的场景之后,小岫居然放弃去她心心念念的橘子林。她以孩童的自然和天真,由马联想到自己,进而要改变自己的卫生习惯,并变得坚强起来。

本文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战的背景下,作者将目光转向底层民众,发现了人民在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20世纪40年代人民本位观的组成部分,也是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李广田的目光是向下的,他看到了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在他看来,正是无数普普通通劳动者的奉献,才让中国有力量和底气反抗外来侵略者,他深情款款地写出了对“赶大车的”这个职业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正视劳动者对抗战的贡献,指出了底层劳动者与国家的密切关系

本题材料的选取与题目设置,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和美育,弘扬革命文化,改变固化试题形式,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具体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题目设置上,深化基础性,强调对文学阅读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对文本基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理解把握文章整体的能力和鉴赏文章风格的能力。试题将美育融合到考生对文章的阅读与分析之中,问答题适当增加开放度,以便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