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要不要刷名校的试卷

高中学生要不要刷名校的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7 17:47:55

“北京四中”四个字,在北京甚至全国的家长圈里就是“天花板”的代名词。

每年高考后,这所牛校经常会以北京高考平均分NO.1、97%以上重本升学率的成绩单刷屏!

最近,粲然老师邀请到了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黄春老师,在直播间对谈,手把手教家长“抄作业”!

这次黄春老师还带来了超级宝藏干货——这套由北京四中王志彬、杨志刚、黄春、万君四位优秀老师带来的《北京四中语文课》全套书分享给大家!

10-18岁

《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全4册)

《红楼梦通习课》(全2册)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文末有阅读小贴士、购买入口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黄春老师都带来了哪些重要干货!(以下梳理自直播内容)

PART.

01

高中可以不上语文课?

从小学到高中一站式语文学习规划!

粲然:黄春老师,如果让您从小学一年级规划到高考,您会怎么来做整体的语文读写规划呢?

黄春:语文学科有一个特别的属性,别的学科都有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等,只有语文是没有课程内容的,它的知识是没有清晰体系的。

粲然:它都是中文,很难分级阅读。

黄春:对,尤其母语是不可能分级去阅读的,我3岁、80岁都能读红楼梦。所以语文不是个工具性学科,它有一些固定知识,比如音、形、意、语法、修辞,但是随着学段提升,知识越来越少,到高中的时候语文就彻底没有知识了。

黄春:所以,小学是要会更多地去读、去背、去抄写,作为对语言的初次接触环节,主要负责学知识,以输入为主。到了初中,不仅要读还要写,作为一种输出。到了高中就没有任何知识了,什么考点、重点、难点、知识点都没有了,要纯粹地去提升孩子在语文里接触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粲然:是的,有了小学阶段的阅读积累,到初中开始进行表达,加上有真实的自我观点,到高中就会越学越轻松

黄春:高考试卷的阅读材料会有两类,一类叫人文文本阅读,偏向文学性,一类叫科技性阅读,偏向理科,但分发是完全是随机的,所以不管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只要是阅读能力比较好,两类题型都能做得很好。

黄春:所以阅读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成为素养,它的助益就一定是相通的,会形成孩子底层的强大力量。

多元思辨读书课遵循6-15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孩子从绘本逐步【读】到长篇名著,从画书评逐步【写】到学科论文,阶梯式养成孩子的读写好习惯,育成强大底层素养。

点击下图,马上试听↓

PART.

02

提分数还是提素养?

读课内还是读课外?

粲然:现在很多人读课本,都是为了背诵正确答案、踩分点,那我想知道,黄春老师作为北京四中的教师之一,你们在提高学生分数和扩展文学素养之间会有妥协、迟疑吗?

黄春:其实老师害怕学生不得高分,这个恐惧背后,是老师自己对标准答案没有理解。很多语文老师做完题,一看答案南辕北辙,这是学科特点。但语文老师最难的也是最深的功力,就是你自己要了解、读懂、会写,才能教好,不能一堂语文课讲下来,没有任何老师自己的见解,那只是照本宣科。

黄春:所以,在四中的语文课里边,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老师自己说的,一定是不一样的,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粲然:是的,以前觉得素质阅读和提分不能并存,因为提分就是背标准答案,这个思路其实是错的。实际上,如果你阅读到位了,你自然而然一定提分,是这样吗?

黄春:我们在之前的几十年的语文阅读理解阅卷当中,有一条规则是就是“意思对即可”,能自圆其说就是OK的。

黄春:刚开始,孩子们答不对题目、答不完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发展的过程。比如你问一个小朋友,这道菜好吃吗?好吃。怎么好吃啊?他一定说不完整,他甚至说不出来,你要非要逼他写一篇美食鉴赏论文,他怎么可能说出来?

黄春:但是他吃多了,他被问多了,他交流多了,慢慢地就能说出来啊——这道菜色怎么样、香怎么样、味怎么样,再专业一点,甚至还能说出营养价值来。

黄春:所以,孩子的解题发展是有过程的我们很多时候做小学教育太着急,把高中、高考该干的事都干了,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不能焦虑,而且,现在的教学和考试越来越鼓励大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千万要放心,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没什么可害怕。

粲然:我们跟中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沟通过,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教育是前置的,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准确性,可是准确性一定会折损孩子对于读写的“胃口”,他就可能没有自驱力再去长期阅读、写作,是这样吗?

黄春:是的,所以我一直反对给低年级孩子考试出的选择题,A和B的差别那么细微,孩子分辨不出就选错了。但孩子的感觉是随时变化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符合他这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我想在语文里边,除了这个字念什么音、该怎么写之外,其他所有内容在小孩子的阶段都是可以模糊的,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粲然:真的是非常有共鸣。之前还听黄春老师说,很多时候“准确”的确可以非常高效,但是越到高年级,越准确、标准化的作品得分越低,孩子越成长,他的真实性越缺失,就越没有办法用文字动人,是吗?

黄春:对,我认为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输入和输出一定是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和心,所以语文课老师讲课一定要讲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讲别人理解。真正好的语文课,课堂里一定是在讲语文,而不是讲练习和考试,互动话题也就着文本和师生彼此间的人生阅历去进行互动的,这非常重要。

粲然:诚如黄春老师所言,只要你的人生真实地被文学打动过,那么其实高考多几分少几分没有关系。反过来说,你如果真实地被打动了、理解了文学,那高考一定能考好。

粲然:不过我还是有一个问题,北京四中的孩子到高三这么紧要关头的时候,他们对语文学科还是不刷题的吗?

黄春:我个人和身边很多优秀老师的做法,都是在高中三年的时候,逐渐地给其他学科让出时间,因为有些学科需要练速度、需要背内容,但是语文不需要。语文除了少量的古诗名句,剩下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比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这些也不是到了考前的冲刺阶段能够临时培养起来的。

黄春:这些能力都是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打好了基础的,后面才可以越来越轻松。我经常说,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初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文能力,后面是可以不去上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考的是人,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和训练。

粲然:现在有很多家长不太管课内的阅读,包括名著什么的,只希望孩子多读课外的好书,这点黄春老师怎么看呢?

黄春:我们语文的教材,一般都是编者精心选择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合集,但有时候老师、家长、学生,反而会觉得这些东西不值得读,都以为一定要读课外书才叫阅读,谁读语文书就是在应试。

黄春:但我觉得语文教材里边的课文,才是孩子们必须要读的,这是古今中外文学里的精华,如果教材都读不出味道来,读课外的文本也很难有什么兴趣和爱好。

粲然:那以四中为代表的优秀语文老师们,他们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样的呢?

黄春:传统的教育理念,一般是老师拿着教材牵着孩子走,但我们发现,这样的学习里孩子是被动的,是被教材和老师所绑架的。所以,在四中,老师可能是站在教材和孩子中间的,没有前后,就是并行。老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跟孩子对于作品的理解进行一个整合、翻译,然后进行交流碰撞,这才是所谓的有互动的教育。

粲然:是的,我觉得大众对阅读有一个误解,其实只要能让孩子把文本拿在手上有兴趣读、能对话、有共鸣,这就是良性循环的读写能力培养了,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多元思辨读书课严选课内外优质书单,阅读教练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不批判不反驳,逐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孩子读得富足、写得轻松!

点击下图,马上试听↓

PART.

03

打破文理阅读壁垒,

跨学科阅读必成大势!

粲然:黄春老师,作为语文的名师,你个人近三年的书单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黄春:我近三年的阅读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时间拉长一点就有,原来我读的书可能偏向专业书,我教鲁迅就要读鲁迅,现在我读书更多会偏向人文类,离我的本职专业远一些,阅读的边界越来越宽,也帮助自己观看世界的眼光越来越高。

粲然:您是否有发现,将交叉学科体系进行泛读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文学,理解的高度也会不一样了?如果带领孩子这么读,孩子整体的出发点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变得不同呢?

黄春:对,比如长期存在的“文理之争”,文科生和理科生互相看不起,但是我后来慢慢发现,一个没有理科素养的人,他的人文是走不远、走不高的,甚至会“走火入魔”;同样的,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他也走不远、走不高,甚至可能自鸣得意,这都很可怕。

黄春:所以学习的最高目的和境界,是打通,而不是把视野越走越窄。很多人说,“我是文科思维,我看不懂理科书”,或者反过来。其实没有学不会的事情,只有自我选择。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学习重点在数理化,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不代表孩子的史地是学不会、不肯读、不必读的,一定不是这样。

多元思辨读书课为孩子备足了逐级提升的阅读书单,以20 主题类型的跨学科书单,打通孩子的多学科知识,真正做到阅读不偏科、写作通文理,提升孩子的阅读广度和思想视野。

点击下图,马上试听↓

PART.

04

如何“禁止”孩子

在手机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粲然:还有一个所有孩子都会面对的问题,在手机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怎么让他们去深度的阅读?在北京四中或是您的课堂上,您又是如何实践这件事的?

黄春:哈哈,我自己也爱用手机进行阅读,这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代的主要阅读方式,我们不要把手机阅读视为洪水猛兽,它只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没有优劣之分。

黄春:手机阅读尽管是碎片化,但是经过大数据的推送,会发现我们阅读某个主题的时候,后面会紧跟着相关主题的另外一些文本和观点。这在阅读里这叫做“非连续文本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把各个角度的信息综合起来,看待事情的视角就会更全面。

黄春:语文教学里很早就把“非连续文本阅读”的练习放到考题里了,说明这种阅读是我们现代人一种主要的阅读方式,也是一个很科学的、很优秀的阅读方式,所以不需要逃避它。

黄春:当然,光靠这种碎片化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补充很多其他形式的阅读,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表达。所以我觉得丰富阅读就是最好的,任何单一的方式都会有它的局限性,我们要打开全局的视野。

粲然:在做少儿的阅读推广和阅读跟踪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孩子到高年级之后,他的阅读胃口被损坏了,比如他们会觉得读庄子是没有意思的,而且还很难背。

粲然:但我看到这套《北京四中语文课》中讲到庄子的生命观——我们知道,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黄春校长就让学生写自己的墓志铭,来让孩子们探究对死亡的态度。

粲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非常感慨的,能感觉到这整套书里面传递出的语文教学是双向的,既有老师的声音,又有孩子的声音,而且举重若轻地把千年文学巨匠的和孩子的选择、表达放在一起,而老师只是翻译器。

粲然:其实不仅是所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应该做这件事。在这里我也替很多家长咨询一下黄春校长,在家庭中可以如何实践北京四中的阅读模式呢?

黄春:我举个我们在学校教李白的例子来说,李白是“全民男神”的诗仙,往往是很洒脱、豪迈的形象,但他有一篇文章叫做《与韩荆州书》,也就是《给某某领导的一封求职信》

黄春:很多老师就很愁,教材怎么选了一篇把李白的形象写得那么“低三下四”的文章。但再厉害的人也要吃饭的,再有傲骨的人也要求职,这很正常,我们只要把李白当做一个真实的人去理解,就肯定不会错的。

黄春:所以我希望家长们读这本书,能去发现如何把贴标签的伟人讲得丰满、接地气,把伟人都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去理解,从而修正对现在语文教学的固有看法,也能缓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黄春:阅读是真的能够产生滋养的,是会激励人、宽慰人的,会让孩子们找到一个人生的出口,走出去又是一片柳暗花明。所以人不能离开阅读,它不仅仅是高考那几分的题,而是更广阔的滋养。

黄春:当然,如果阅读真正作用到你身上了,其实怎么考都没问题,你怎么答都是对的,你怎么写都是好的,一点都不用教。

粲然:是的,很多家长还是觉得阅读理解题很难,孩子抓不住标准答案、踩分点,但其实所有名家都是人,我们是可以引导孩子用最简单的人性、最真实的人生选择去理解他们,也只有这样,“语文”才能够抵达孩子的心底,激发孩子真正的共情。

粲然:共情是智能时代最缺少的能力,能触动孩子去共情的教导,才能够让孩子抵达真正的文明。所以这套《北京四中语文课》真的推荐家长读一读书里会展现真实能推动孩子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什么样的,我们也能够投身其中,跟孩子进行平等的阅读讨论,把孩子们带领到文明的门前去了解这个世界。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王志彬,北京西城区骨干教师,央视《朗读者》第二季文学编辑

《北京四中语文课:细说诗文》杨志刚,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北京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北京四中语文课:何止文章》黄春,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北京四中语文课:红楼梦从来没有这样学》

万君,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师,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等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