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高一的学生,拿到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时,看到数学和物理那两个醒目的低分,心情一定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
许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难道我不再是那个初中成绩优秀的学霸了吗?”
这个疑问,成了每一个在数学和物理上挣扎的高一学生的心头之痛。
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学,可是总觉得怎么做都不对劲。
真的是天分不够了吗?
不得不说,高中理科难度大到简直让人怀疑人生,曾经不堪一击的分数,仿佛就在告诉你:“这不是你能玩的游戏。”
但事实上,高一学生的这份痛苦,大多来源于对高中数学物理的误解和学习方式的错误选择。
现在,面对这个挑战,你完全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找回曾经的自信和活力!
许多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只是从“初中”到“高中”过渡而已。
可是,从初中到高中,这不是简单的“过渡”,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飞跃,几乎是一蹴而就的五楼跨越一楼。
举个例子,一些学生刚刚从初中一路顺风顺水进了高中,心里想的都是“我成绩那么好,高中怎么可能学不好呢?”——结果第一次考试后,这种信心就被痛痛快快地打碎了。
你可能还记得那个瞬间,当你看着试卷上的惨不忍睹的数字,心中充满了无力感,那种自信瞬间化作灰烬。
“为什么初中的知识感觉那么简单,高中的题目却让人看了头疼?”
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你智商不足,而是因为高中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结构,涵盖了更加抽象、广泛、灵活的内容,学科的难度大幅提升。
你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的迎难而上,而是要意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也只有在你真正理解这一点后,才能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有些高一同学,刚进高中就心血来潮,想要立马挑战高难度的题目,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做那些“牛得不要不要”的课外题目。
可惜,结果常常是,课本内容做不好,课外难题根本没有机会做得完美。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可能曾经很得意于初中的成就,但如果你不在高中基础知识上打好根基,你将无法在更深、更广的学科海洋中游刃有余。
许多高一学生,在课本中跳过了“最简单”的部分,想着直接攻克难题,结果考场上却连基础分都拿不到。
"课本太简单?不,恰恰是因为你学得太快,理解太浅,才会觉得简单。"
真正的基础并不简单!你必须深入理解每一条公式、定理、原理,能用它们讲给别人听,做对课本中的每一题,直到你能信手拈来。
基础的扎实,不仅仅意味着“背过”这些内容,更在于“理解”和“运用”。
学好基础,才有资格学习更高阶的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高一学生的痛苦并不在于“不会做题”,而在于“课堂上根本跟不上”。
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是处于“听不懂”的状态,课后去做题时又会觉得越做越糊涂。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问题出在上课前的预习。
预习是关键的第一步,但许多学生忽略了这个环节,甚至觉得“反正老师会讲,预习没什么意义。”
殊不知,预习其实是把课上内容消化的第一道关卡。
"如果上课你只是听,而不是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你的脑袋就是一个空瓶子。"
正确的做法是:每一节课之前,必须先对下节课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至少能够看懂70%内容,并尝试做一些课后练习题。
这样,课堂才真正变成你吸收知识的“加速器”,你能更专注地听懂老师讲解的重点,思维也会更加活跃,甚至能在课堂上想到更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练习,仍然是数学物理学习的关键所在。
每一个优秀的解题者,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练习做支撑。但问题是,许多学生觉得做题“麻烦”,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就够了,结果在考试时往往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做题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
高一同学的心态常常是:“我做题那么多,为什么成绩还是不见好?”
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练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做题一定要注重类型的反复练习,突破一个难点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你不需要过分依赖答案,也不必花时间去做那些“遥不可及”的难题。
首先,要对课本内容的每个题目进行精确的训练,做到极致;然后,再适量进行课外的题目练习,逐步提高。
由此可见,数学和物理并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只要你走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每一步都踏实用力,你就能在这些学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切记,基础永远是你的根基,预习是你腾飞的翅膀,练习是你稳步向前的脚步。
高中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肯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在未来的道路上,学科的难度只是你成功的一块踏脚石,最终的成绩,属于那些坚持、智慧、踏实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