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匆匆,秋意浓浓,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已被秋天悄悄染上了绚丽的色彩。秋天的乌鲁木齐,各大公园就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美得让人陶醉。人民公园里,那些乔灌木可真是“爱臭美”,绿装还没脱完呢,就迫不急待地披上了金黄、赭红的披风,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秋日时装秀。小绿谷公园也不甘示弱,树木们纷纷变换“容颜”,毫不吝啬地用缤纷色彩点缀着每一个角落,好似在比谁更会打扮。再看看鲤鱼山公园,树梢上或黄或橘的色彩,与尚未褪去的绿色相互交织,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一副精心绘制的油画。而城北的植物园更是热闹非凡,五角枫、火炬树骄艳动人;400余种菊花争奇斗艳,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红的像火,绿的像玉,简直让人( )。
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3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绚丽(xuàn) B.吝啬(lìng)
C. 点缀(zhuì) D. 褪去(tuì)
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迫不急待 B. 树梢
C.一副 D.骄艳动人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心旷神怡 B. 望眼欲穿
C. 目不暇接 D. 头晕目眩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岳阳楼记》是南宋范仲淹的作品,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B.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这部文集。
C.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 “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左迁”是指贬官。“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则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6、下面是小艾同学借助AI搜索的主题诗文,请你将其补充完整。(8分)
古人常用诗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苏轼用“但愿人长久,①________”体现仕途失意的豁达;刘长卿以②“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表达抑郁沉重的悲凉;李商隐借“晓镜但愁云鬓改,③________”写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韩愈因“云横秦岭家何在?④______”体察到英雄失路的悲慨;刘禹锡用⑤“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的感谢及慰勉;而欧阳修则以⑥“________,________”暗示了自己意在物外的情趣与追求。
二、活动(共19分)
乌鲁木齐市厚德中学组织“2024新疆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研学活动。请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活动一】传文化
7、下面是小于同学摘录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作为“2024新疆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的相关活动之一,“国茗天香——中华茶文化展”7月起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主题鲜明,以中华茶文化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了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变迁。展览包括茶史寻踪、茶品荟萃、茶具赏珍、茶俗话聊、茶与健康、华茶远播等精彩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场馆的数百张与茶有关的代表性藏品图片,展现了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化。本次展览展期为5个月,参观者可提前预约参观。
8、小文在自己居住的社区进行了关于消费者日常购茶主要决策因素的调查,以下是调查数据统计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的探究发现。(3分)
9、“敬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礼节。下列敬茶之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 邻居陈阿姨来串门,小尼说:“陈阿姨,真不巧,我妈妈这会儿不在家。您要不进来喝杯茶,要不就先回去吧!”
B. 快递小哥把包裹放在门口,小格看他脸色不太好,就端来一杯茶说:“你是不是身体微恙?来喝杯热茶,暖和一下吧。”
C. 为感谢“科技大篷车”带来的讲座,小柯为工作人员送上纪念品,说:“我们把家乡特产红茶惠赠给大家,不成敬意。”
D. 姐姐上大学后,时隔一年才回到家。小肖开心地说:“姐姐你终于回家了!快来喝一杯我特意给你准备的八宝茶。”
乌鲁木齐市厚德中学金秋读书节汇报活动正在进行。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二】游书海
10、许多名著都可以围绕“变化”一词来梳理内容。下面有关名著中人物的“变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选项
名著
人物
变化
A
《朝花夕拾》
鲁迅
赴日学医——弃医从文——离开绍兴
B
《海底两万里》
尼摩
阴郁古怪——镇定自若——重情重义
C
《水浒传》
林冲
安分守己——忍气吞声——圆滑世故
D
《骆驼祥子》
祥子
勤劳努力——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A. A B. B C. C D.D
11、现代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对意象的具体描写来表达情感。请从下面艾青的诗歌中任选一首,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并从意象的角度说明推荐理由。(3分)
向太阳(节选)
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今天
太阳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
从濡湿的地面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们
我们
笑得像太阳!”
复活的土地(节选)
播种者啊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2、离开与成长,是文学作品的经典主题。请围绕《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结合其“离开”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物成长的理解。(4分)
三、阅读(共48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这首诗以夸张的笔法领起,“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受到欢乐的宴饮气氛和诗人愉悦的心情。
B. “闲来垂钓”这两句运用吕尚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C. “行路难”四句节奏短促,是急切不安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
D. 诗人用浪漫的笔法书写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诗作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荡气回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4-18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B. 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白酒
D. 及下船 及:等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作者傲岸自持的情怀、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及故国之思,都潜藏在这苍茫静谧的西湖雪景中。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体现出作者独自欣赏雪景时的宁静与自由,有一种超脱尘世的高洁之感。
C. “长堤一痕”与“湖心亭一点”的大与小,雪天的冷与酒炉的暖,都是用照应的手法,抒发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D. 全文以记叙开篇,先写看雪时间、地点,再写看雪所见,最后写亭上所遇和归舟情形,叙事充满自然流露的情感。
【乙】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①,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②,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③,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节选自张岱《白洋潮》)
【注】①镞镞(zú):同“簇簇”,攒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②辟易:惊退。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B.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C.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D.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18、 甲乙两个文段都出自张岱的《陶庵梦忆》,都有景物描写,但手法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1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进入数字化传播时代,数字多模态技术开始驱动影视行业发展。这一技术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和通道进行交流和交互,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立体的体验感,中国神话故事的传播与发展也因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相关创作实践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神话》系列微短剧,全过程制作皆是由AI完成,采用文生视频技术,模型通过对大量神话故事的学习和分析,通过对观众审美喜好数据的分析,生成了既符合传统神话韵味同时又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剧本。同时,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分析传统神话中角色的形象特征,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生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角色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角色的外貌、服装、动作等多方面内容。场景的构建、配乐等各方面要素,都让该系列微短剧凸显了神话故事的奇幻氛围,满足了很多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这部《中国神话》的“补天、逐日、填海、奔月、尝百草、治水”六集故事,不但以新形式还原神话故事内核,还联动现代故事,展望全球未来,格局大、站位高,让传统文化在影片中熠熠生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中国神话故事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5日)
材料二: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让中华文明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走出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秉持“中国元素,国际表述”的理念,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传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播。在对外传播中,需要看到国际受众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坦然面对文化差异,将自身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加强文化认同。除此之外,还要创新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更为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出去。创新过程中,要顺应发展趋势,善于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股新兴力量,相较于精英文化的厚重,大众文化的直白、浅显和通俗化降低了国际传播的“折扣率”。借助短视频,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还是接地气的生活场景,都能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让外国人看到真实的、多样的、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大众日报》2024年9月29日)
材料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以文化人,为我所用。首先,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其次,要在资源整理运用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理编撰成适合教育对象学习的教材,包括故事集、诗词选、经典文献解读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互动的教学资源,如课件、音频、视频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成像技术相结合制作成便于新媒体传播的微电影、动漫等,更加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再次,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创设实践课程并开展育人活动,如传统手工制作、传统音乐演奏、书法绘画等,使教育对象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体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和精髓,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最后,要在形式转化上下功夫,借助新形势下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云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3D漫游虚拟展馆等,使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探索传统文化,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9日)
1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可以说,中国神话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通道进行交流、交互的数字多模态技术的应用。
B. 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就能更为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出去。
C. 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力量的短视频,其直白、浅显和通俗化的特点相较精英文化的厚重,更易于国际传播。
D. 课件、音频、视频等便于新媒体传播,更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0、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告诉我们数字多模态技术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B. 材料二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让中华文明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走向国际的建议。
C. 材料三提到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的观点。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发展趋势,且在形式方面要下功夫。
21、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发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一条建议。(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红柳 胡岚
①古人写柳,姿态万千,“绿柳含烟映日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江南杨柳绿千条,绾得春愁向空卷”“寒食东风御柳斜”“杨柳青青著地垂”“柳条百尺拂银塘”……看得人眼花缭乱。
②红柳是柳也非柳,和江南柳树的柔软、纤弱、娇媚无关。在戈壁大漠,红柳像西北大汉手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铮铮铁骨又柔情在怀。
③红柳和胡杨同为沙漠的古老居民。胡杨高大粗壮,是贵族。秋天叶子黄了,树上挂满金币,仿佛身披金甲,凛凛有威,气度华贵。红柳却像一个布衣农人,个头低矮,其貌不扬。
④早前,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路,后来才有沙漠公路。为阻止流沙,人们修建了防护林。沙漠栽树不易,树要耐得住干旱天,要饮得了苦咸水。红柳天然防沙耐旱,只消用地底苦咸水滴灌。任由漠风吹,不怕烈日晒,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
⑤北方的风任性、狂躁、粗粝。一场一场沙尘,漫天飞扬,大风一场一场呼啸而过。有回外出,漫天风沙席卷过来,黄沙弥漫,明亮的天空全是沙土色。沙漠公路覆上了一层黄沙,天地昏黄。
⑥车像一叶孤舟在茫茫沙海颠簸,好像随时会被卷走。空气中悬浮着沙尘,三十米外景象全无,前路隐在黄沙里,车不敢前行半步。路边的红柳依然屹立,随那风随那沙,不畏不惧。风沙过去,红柳面目全非,一身沙尘,却让人看见了韧性,看见了生命之顽强,顿时生出敬意。所谓铁骨铮铮,就是这样吧。
⑦冬日的几场大风吹过,大沙漠中生机勃勃的春天到了。红柳开始泛青,叶叶青翠。红柳绿了,梭梭绿了,沙拐枣绿了,沙漠公路绿了,绿浪逶迤。
⑧红柳不如胡杨高大粗壮,更没有金黄华贵的色彩,但也不乏柔情。红柳样貌普通,开出花来却好看。恰好逢着一场雨,米粒大小的红柳花透着滋润,透着娇羞,白的、红的、粉的,众多色彩聚拢在一起。一望无际的沙海,经此一簇一团的点缀,美得生动,美得多姿。
⑨民间常用红柳枝条编筐、编制农具。喀什老城,能买到传统手工编制的篮子,手艺人用细细的红柳枝编出各种造型的工艺品,又实用又美观。
⑩红柳枝韧性好,架在炭火上树枝不断,不变形,用来烤肉烤鱼都好。红柳烤肉吃起来有种特别的清香。炭火慢慢加热,烤一面,翻转来再烤一面,往肉上喷点水,滋滋滋滋,炭火在燃烧,肉在跳舞,红柳枝的香慢慢渗透到肉中。孜然香、辣椒香、椒盐香,先是焦黄色再是金黄色,空气中焦香味弥漫。烤肉熟了,一串下肚,风卷残云。
⑪那年过塔里木乡帕满湖,秋水浩渺如烟,一卷烟云,山水画一样出现在眼前,如梦幻般,几疑来到江南。湖上几株树,错落有致,凌波水上,远处与天相接。及上车,发现路对面一丛丛红柳,尘土满面,沧桑萧瑟,好似人生另一番景象。帕满湖与红柳丛,两处隔路相望。或是因为红柳的守护,才让湖水静美如斯吧。红柳挡风挡沙,不怨不争,生性本分,为人也该向它看看啊。
(作品有删改)
四、写作(60分)
26、 本试卷在阅读材料《红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沙过去,红柳面目全非,一身沙尘,却让人看见了韧性,看见了生命之顽强,顿时生出敬意”。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让你心生敬意的人或者物?
请以“______让人心生敬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