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代的试卷长这样[赞][赞]
赵秉忠状元卷是赵秉忠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殿试中回答《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的殿试卷。[5][3]赵秉忠状元卷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馆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3]
基本信息
所属年代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1]#古人之志# #古文、古籍分享#
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由三层宣纸制成,总共有19折册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4]前一部分是关于他及其上三代的简历,采用仿宋体字体书写。后一部分为正文,共2460字,用馆阁体写成,状元卷“无一误笔”,卷首有“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万历皇帝亲笔批写,卷尾印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编部尚书等9位阅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官职和姓名。赵秉忠还提出“天民说”,主张君王应爱护百姓、尊重百姓,体现民本思想。[4]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他的治国思想:“盖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把实心与实政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治国理论与经国措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2]
赵秉忠的状元卷在后代被传承,被家族视为传家之宝。1983年,原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偶然听闻赵家保存了赵秉忠的状元卷。经过一系列努力,这份状元卷被找到,并被鉴定为原件真品。[1][6]
历史沿革
试卷作者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出生在一个文人之家,他的曾祖赵绅、祖父赵通虽然都没有做过官,但是都比较重视对子孙的教育,父亲赵僖曾担任山西省文水县丞[a],后官至礼部右侍郎,生性笃厚、喜爱读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之下,赵秉忠从小就性情耿直,勤奋好学。[7][5]自幼聪慧的赵秉忠,十五岁补府学生员。[5]在万历二十六年的殿试中,回答了由万历皇帝亲自拟定的题目,即《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并在答卷中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要素,强调了法纪、整顿吏治、安抚百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天下太平。这篇策对深得万历皇帝喜爱,最终成为了明代第47位状元。考中状元后,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与父亲一同为官。由于其性格坚定直率,最终被贬官还乡,在天启六年去世,享年53岁。[3]
后世流转
赵秉忠的状元卷一直被他后人的家族传承,被视为传家之宝,并被深藏家中秘不示人。1983年,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在郑母村进行文物考察时,偶然听村里人说到赵家祖上是明代状元赵秉忠,并且保存了当年的状元卷。后来找到了赵秉忠的13代孙赵焕彬的家,经过24次登门拜访才亲眼见到了这份珍贵的文物——状元卷。赵焕彬将状元卷藏在枕头里,历经几个朝代的战乱都没有被毁。现在这份珍贵的文物被收藏在位于山东青州市的博物馆中,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