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壮士断腕般的强势宣布,将要关停300家门店,正如其在公告中说的“苦果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
而这里的苦果,其实都是资本“催生”出来的,它唯一的目标就是利润,疯狂的谋取一切利润。
2018年9月海底捞港交所上市,随后便承诺每年新开180-220家门店,2019年的营收目标要达到300亿。
而2017年其营收才107亿,要在短短两年时间翻三倍,这对于一个在正常情况下,营收比例相对稳定的餐饮企业来说,无疑是“吹牛皮”了。
怎么办?海底捞给出的答案就是疯狂开店,一二线城市铺满了,就到三四线城市,又饱和了,那就到五线城市、到小县城,以此用“店海战术”来完成对股东的承诺。
为了达到目标,海底捞专门成立了拓展部门,喊出八个字的口号“开出数量,开出质量”。然后满世界的选址开店,为了刺激员工完成指标,开店数量直接和员工绩效挂钩。
正是这看似对员工的激励,让海底捞的管理层们彻底见识了人性的贪婪。
这之后,在四面环山交通流量很低的地方有了海底捞,在GDP倒着数的小县城有了海底捞,在方圆两公里以内甚至出现了三家海底捞,还有充满空铺无人问津的商场等等。
开在小县城的海底捞
数量有了,对上邀功,奖金拿到了,拍拍屁股走人,那么最后的质量呢?
海底捞所有门店的平均翻台率从4.8次/天,断崖式下降到不足3次/天,而翻台率对一个餐饮企业来说,就是生命指标。
更加疯狂的是,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至今,海底捞就开设了829家新门店!
管理层执行激进策略的同时,又缺乏对下的基本审查制度,而另一方面,部分一线人员为了私利,隐瞒开店真实情况,最终恶性循环变成了“死”循环。
造成如今这个局面,还真不能赖别人,管理不善的苦果,确实只能自己吃了。
现在,海底捞终于看到了问题,公告中提到的“啄木鸟计划”,其实已经表达的很含蓄了,说白了其已经下定决心,要揪出那些吃得白白胖胖的蛀虫们。
除了门店非理性扩张外,海底捞还面临着这两个问题。
第一,菜价上涨明显,“半份血旺23元、半份土豆13元、自助调料10元、米饭7元、小酥肉一盘50元”,还有过期豆花,缩水毛肚负面新闻不断。
毕竟海底捞不是火锅界的顶流,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如果成本的控制只能通过涨价的形式,这不是为其他品牌导流吗?
第二,过于热情的服务,有时会让人猝不及防,用餐体验时不时被打断,还不得不报以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着实有点累。
但是,海底捞的出现,也教给了很多同行,什么才是服务业该有的样子。
冬天就要到了,是时候去自制一碗番茄牛肉粒汤了,也希望海底捞吃一堑长一智,踏踏实实做好服务,不要被资本冲昏头脑。
你觉得海底捞好吃吗?
能看到最后,你一定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