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出版发行行业二十年的从业者,我今天分享的内容,纯粹是基于多年行业观察的经验之谈,绝无针对任何个人或教育机构之意,还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家长朋友们,不妨跟我一起思考一个常见的现象。回顾一下孩子现在用的,或者以前学期的试卷资料,不管是您自己买的,还是老师推荐的,是不是会发现:有些教辅资料甚至都没开封,有些只做了几页,真正从头到尾认真做完的,又有多少呢?
其实,学生没有完成教辅资料,主要和下面这三种学习心理有关:
畏难型学习者:这类孩子一看到教辅资料就发愁,觉得自己知识不够,题也不会做,最后干脆不做了。他们可能是知识没学连贯,或者学习方法不对。
认知偏差型学习者:有些孩子过于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看不上教辅里的题目,觉得太简单。这反映出他们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全面,忽略了知识细节和思维提升的重要性。
动机缺失型学习者:还有些孩子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觉得做教辅就是走形式。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急需从激发内在动力方面进行引导。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成绩也不一样,给孩子选教辅,一定要选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讲讲,不同阶段的孩子该怎么选教辅:
小学阶段(1 - 6年级):
兴趣与基础并重
兴趣优先:这个时期,孩子的兴趣培养很关键。可以选一些图文并茂、字体大小合适的教辅,最好里面有数学游戏、成语接龙这些互动内容,让孩子在玩中学,轻松爱上学习。
基础巩固:同步练习册必不可少,像《黄冈小状元》就很不错。要是里面有单元知识树状图,那就更完美了,能帮孩子把知识串联起来,搭建起牢固的知识框架。
习惯培养:每天花15分钟做些专项训练,比如口算、练字。选那种带自我评价贴纸的,孩子做完就能给自己打分,贴上小贴纸,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就养成好习惯啦!
初中阶段(7 - 9年级):
分层与学科特色结合
分层选择:根据孩子的成绩来选教辅,效果更好。基础不太好的,就选像《知识大全》这种知识清单类的,最好还配有重难点微课,方便孩子随时查漏补缺;中等水平想提升的,可以选《必刷题》这种题型分类详细,还有解题模板的,掌握解题套路,成绩蹭蹭涨;成绩好想要冲刺的,就挑战一下《挑战名校中考题》,专攻压轴题,向高分迈进。
学科特性:理科注重思维训练,选那种有变式题集的,比如数学母题衍生练习,举一反三,越学越灵活;文科则更需要理解和积累,推荐“教材解读书 时文精读”的组合,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
升学衔接:八年级开始,就要为中考做准备了。可以加入新题型适应性训练,比如跨学科融合题,提前适应中考新趋势。
高中阶段(高一 - 高三):
精准定位与全面提升
靶向定位:高一的时候,既要跟上新课进度,又要衔接好初中知识,《教材帮》就很合适;高二知识难度加大,要进行模块化突破,《高考题库》分册,哪里不会攻哪里;高三就以真题为主,近5年高考题纵向解析,研究透命题规律,高考更有把握。
智能组合:除了常规教辅,还可以搭配一些知识工具书,像《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全解》,把知识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再看看教育部版的《高考试题分析》,了解命题思路;如果有自主招生打算,针对目标院校加试科目进行特训。
多维提升:选教辅的时候,注意看有没有“错题归因表”“得分技巧锦囊”这些实用功能,帮助孩子分析错题,总结答题技巧,全方位提升成绩。
通用准则:选对教辅的关键要点
版本校验:一定要核对教材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千万不能搞错,还要留意有没有新课标标识,确保教辅内容与时俱进。
三维评估:翻开内页看看,知识讲解、例题、习题的比例是不是合理,建议按照1:2:7的黄金比例来选,这样既能学懂知识,又有足够的练习。
动态调整:建立一个教辅使用反馈表,记录孩子的使用频率、完成度、错题率等指标,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教辅选择,让每一本教辅都发挥最大作用。
资源整合:现在很多教辅都有配套APP,扫码就能看名师微课,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学习服务。
心理适配:选难度分级明确的教辅,比如标注★★☆难度标识的,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不会因为太难而打击信心,也不会因为太简单而觉得无聊。
特别提醒:避开选教辅的那些坑
市面上有些“包过”“押题”的营销话术,大家可千万别信,都是骗人的。多关注省级教研部门推荐的书目,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审核的,质量有保障。还要定期和学科老师沟通,让老师帮忙调整书单,避免孩子重复做题,产生学习倦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为孩子选对教辅,助力他们的学习之路越走越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