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朋友家孩子迎来小升初,我跟着凑了回 “热闹”,却没想到,这一凑,直接被小升初的 “内卷” 惊掉了下巴!
那天,我陪朋友去参加一个小升初升学咨询会。现场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家长们把咨询台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眼神里满是焦虑与急切,手里紧紧攥着孩子的简历,仿佛那是开启名校大门的钥匙。孩子们呢,大多一脸懵懂,被家长拉着东奔西跑,在各个咨询点间穿梭。
咨询会结束后,我们又去了一家热门的小升初辅导班。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进去一看,不大的教室里密密麻麻摆满了桌椅,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上课,小小的身躯被堆积如山的书本包围着 。据辅导班老师介绍,现在小升初竞争激烈,不少孩子从四年级就开始来补习,语文、数学、英语全科辅导,周末和假期更是排满了各种课程。
走出辅导班,外面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拿着各种学习资料的家长和孩子。朋友无奈地说:“现在小升初,想进好学校,光成绩好还不够,还得有各种特长、证书。为了孩子升学,大家都拼了,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卷。”
疯狂的 “军备竞赛”在这场小升初的 “内卷” 大战中,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堪称恐怖。学校里,正常的课程安排满满当当,放学后,孩子们却不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外面尽情玩耍。为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校内的知识,还要额外学习奥数、英语等课外内容。
许多孩子从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踏上了奥数学习的艰难旅程。奥数题的难度远超常规数学,复杂的逻辑推理、巧妙的解题思路,让不少成年人都望而生畏,可孩子们却要在小小的年纪去挑战这些难题。为了提升英语水平,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参加各种英语竞赛,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除了这两门 “重头戏”,语文也不能落下。古诗词背诵、阅读理解、写作训练,一样都不能少。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孩子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提高写作技巧。每天放学后,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接着做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习题,常常学习到深夜。周末和节假日,也被各种辅导班占据,根本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
兴趣班也成 “加分项”原本应该是培养兴趣、放松身心的兴趣班,如今也成了升学的 “加分项”,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 。乐器类的钢琴、小提琴、古筝,绘画类的素描、国画,舞蹈类的民族舞、拉丁舞,还有书法、跆拳道、编程…… 只要能想到的兴趣班,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去尝试一下,只为在升学简历上增加一些亮点。
有的孩子一周要上四五次兴趣班,放学后直接从学校奔向兴趣班,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学习乐器的孩子,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手指磨出茧子是常有的事;学习舞蹈的孩子,要进行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压腿、下腰、劈叉,每一项都伴随着疼痛。而这些孩子,很多并非真正对这些兴趣班感兴趣,只是为了升学而被迫学习。
家长的 “烧钱” 大战在小升初 “内卷” 的背后,是家长们的 “烧钱” 大战。为了孩子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
辅导班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的学科辅导班,一学期的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一对一辅导更是昂贵,每小时的费用几百元不等。除了辅导班,各种学习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教材全解、同步练习册,到各类竞赛真题、课外读物,一年下来,买书的费用也得好几千元。
参加竞赛也是一项 “烧钱” 的活动。竞赛报名费、培训费用、参赛服装和器材费用,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去外地培训、参赛。为了孩子的升学,家长们还会给孩子请家教、购买学习软件、参加夏令营等,前前后后算下来,一年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孩子的 “疲惫与迷茫”在这场疯狂的 “内卷” 中,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孩子们。他们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沉重的负担,身心俱疲,眼神中满是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迷茫。
身体吃不消长时间的学习,让孩子们的身体严重透支。每天睡眠不足 8 小时是常态,有的孩子甚至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房间,他们就得早早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学习;夜晚,城市早已沉睡,他们还在台灯下奋笔疾书。缺乏运动也是孩子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他们的课余时间都被学习占据,根本没有时间去操场跑一跑、跳一跳。
身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抵抗力自然下降,孩子们变得容易生病。感冒、发烧、咳嗽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胃炎、颈椎病等本不该出现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疾病。曾经活泼好动的他们,如今却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心理负担重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面对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他们常常感到焦虑、自卑。担心自己考不上好学校,辜负父母的期望;看到身边的同学都那么优秀,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这种负面情绪如影随形,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有的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的孩子,在考试前会出现紧张、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都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
童年被 “偷走”本该是充满欢声笑语、自由自在玩耍的童年时光,如今却被各种学习任务和辅导班填满。孩子们没有时间去探索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 “偷走” 了。
当其他孩子在户外尽情奔跑、嬉戏时,他们却只能坐在教室里,对着枯燥的书本和习题发愁;当其他孩子在假期里去旅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时,他们却要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之间。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如放风筝、捉迷藏、跳皮筋…… 对于他们来说,都成了奢望。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的童年时光,更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社交能力的宝贵机会。
追根溯源:是什么在 “作祟”小升初 “内卷” 如此严重,背后到底是什么在 “作祟” 呢?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是优质资源稀缺、社会观念束缚以及家长焦虑传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优质资源稀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小升初 “内卷” 的根本原因。在每个城市,优质的初中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渴望进入这些学校的孩子却数不胜数 。这些优质学校往往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让孩子在未来的升学和就业中占据优势。
好学校的学位供不应求,竞争自然异常激烈。为了争夺这些有限的学位,家长们不得不让孩子提前准备,参加各种辅导班、竞赛,努力提升孩子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这种竞争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孩子们在这场竞争中早早地背负起了沉重的压力。
社会观念的束缚社会对学历和名校的过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升初的 “内卷”。在当今社会,学历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名校学历更是被认为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许多家长认为,只有孩子考上名校,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将来才能有好的工作和前途。
这种观念的束缚,让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变得异常焦虑和功利。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只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初中,为将来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打下基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小升初成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在这场战争中疲惫不堪。
家长的焦虑传导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也是导致小升初 “内卷” 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担心孩子未来也会面临同样的压力,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种焦虑情绪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甚至到了过度的程度。
看到身边的孩子都在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特长,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盲目跟风,也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班。他们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获得更多的证书。这种焦虑情绪的传导,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小升初的 “内卷” 愈演愈烈。
破局之路:我们能做什么小升初 “内卷” 的现状令人忧心,为了孩子们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同寻找破局之路。这需要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家长转变心态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其心态和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在小升初这场 “内卷” 中,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 。不要盲目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考什么,就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去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
比如,孩子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在绘画方面发展,为孩子提供学习绘画的机会和资源,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学习奥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加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让孩子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部门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在缓解小升初 “内卷” 问题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
改革招生制度,打破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招生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招生评价体系。除了学业成绩,还应综合考虑孩子的综合素质、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为孩子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竞赛和考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培训市场秩序,防止培训机构过度营销,制造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社会观念更新社会观念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倡导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不再唯学历、名校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历和毕业院校,更取决于他的品德、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在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并非毕业于名校,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比如,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但他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创建了阿里巴巴,成为了商业界的传奇人物。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都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应积极宣传多元人才观,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尾:守护孩子的未来小升初的 “内卷”,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在这场战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逐渐变得疲惫不堪。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 “内卷” 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本应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 。而不是让孩子们在无尽的竞争和压力中,迷失自我。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迫切需要打破小升初 “内卷” 的怪圈。家长要转变心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招生制度;社会各界要更新观念,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 。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孩子们的未来,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