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山西初中课程设置,
感受如下:
一、“硬核”课程表:学科全、强度大、实践多
1. 学科覆盖堪比高中文理分科前
山西初中生从七年级开始接触 11门主课 地方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八年级起)、化学(九年级起)、体育、信息技术、艺术等,几乎覆盖高中文科/理科的基础领域。
文科生体验:历史、地理、政治需背诵大量时间线、地图、政策理论,堪比“行走的百科全书”。
理科生体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从初二开始,提前培养实验室动手能力,甚至被调侃“初中生人均科研预备役”。
2. 每天课程表“超长待机”
学生日常课程安排密集,部分学校采用 “早7晚9” 作息(晨读 晚自习),课后还需完成多科作业及实验报告,周末可能被补习班填满。
二、特色体验:山西初中生的“生存实录”
1. “小四门”的压迫感
地理、生物、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小四门”从初一就计入中考,学生需在语数外之外,持续应对多门副科考试,家长感叹:“孩子书包里全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连体育都要刷题!”
2. 实验操作成必修技能
山西中考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列为必考项(总分15分),学生需在有限课时内掌握显微镜使用、电路连接、酸碱滴定等技能,网友戏称:“山西初中生不会做实验,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3. 体育卷出新高度
体育分值高达60分,考试项目包括长跑、跳绳、立定跳远、足球绕杆等,部分学校甚至要求学生“课间跑操打卡”,学生自嘲:“体育老师再也不敢生病了,因为我们要靠他‘救命’。”
三、争议与反思:全面培养VS透支青春
1. 支持者观点
综合素质领先:山西课程设置与中考改革目标一致,培养“全能型人才”,学生逻辑、实践、体能同步发展,未来适应社会能力更强。
教育公平性提升:减少“唯分数论”,通过实验操作、信息技术等科目,让农村学生也能展示动手能力优势。
2. 反对者声音
透支学习兴趣:科目过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部分课程(如信息技术)流于应试,背离实践初衷。
加剧教育焦虑:普职分流压力下,家长从初中开始“鸡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抑郁)值得警惕。
四、对比其他省份:山西的“卷”有何不同?
VS北京/上海:一线城市中考科目少(6-8门)、综合素质评价灵活,更注重个性化发展;山西则强调“全科均衡”,学生难有精力发展特长。
VS江苏/浙江:江浙题目难度更高,但科目数量少于山西,学生可集中精力攻主科;山西则是“多线作战”,考验时间管理能力。
五、总结:一场教育实验的AB面
山西初中课程设置像一场大型教育实验——
A面:培养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体能达标的“六边形战士”,符合未来人才需求趋势。
B面:高压环境可能扼杀创造力,部分学生沦为“考试机器”。
网友锐评:
“山西初中生:白天实验室里搞科研,晚上熬夜背历史,周末还得练足球——建议直接保送高中,别再考试了!”
或许,山西模式的意义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探索一条平衡应试与素质的教育路径。但对学生而言,这注定是一场“痛并成长着”的青春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