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一、填空题。
1.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莫定基础,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 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物理课程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必修课程设计中,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现代公民对物理学的基本需求。
高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物理课程研究的成果,强调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
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共计6学分。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共计6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必修1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两个主题组成。
必修1模块注重在机械运动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必修2模块由“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三个主题组成。
必修2模块通过实验及理论推导等方法,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理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会从机械能转化和 守恒的视角分析物理问题,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
必修3本模块由“静电场”“电路及其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主题组成。
选择性必修1 本模块由“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及其应用”三个主题组成。
选择性必修2 本模块由“磁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电磁振荡与电磁 波”“传感器”四个主题组成。
选择性必修3 本模块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原子与原子 核”“波粒二象性”四个主题组成。
选修1 本模块侧重物理学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由“物理学与人类认 识”“物理学与社会变革”“物理学与公民生活”三个主题组成。
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的综合程度等划分为不同水平。
高中物理学业质量分五级水平,既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 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设计、命题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物理学习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通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及运用才能逐步形成。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应注重科学探究,尤其应注重物理实验,这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二、名词解释。
1. 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 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 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三、简答题。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3)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简述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2)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设置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
(4)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5)融入理论和实践新成果,设计先进并具有操作性的课程
3.物理学科教学建议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四、论述题
1.论述物理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物 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通过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1)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 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 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4)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道德规范,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2.论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 作用。 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性常识,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概念,必须对所观察的现象重新加工,在诸多客观情境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从经验性常识向物理概念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 动的教学中,学生通常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可利用纸片和纸团等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创设各种物体下落的具体情境,分析得出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有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关键是创设体现概念本质特征的情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并根据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制订探究计划,选择符合情境要求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获取客观、真实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形成关于物理规律的结论。
学生在活动中能真切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体会通过科学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乐趣,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将情境与知识相联系的水平。例如,是否能把情境中的一段经历转化为一个物理探究过程, 是否能把情境的故事情节转化为某种物理现象,是否能把描述情境的文字转化为物理表述,是否能把情境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转化为相应的物理问题。我们常说某个问题很“活”,其“活”的本质之一在于情境的转化,能不能把问题中的实际情境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这是应用物理观念思考问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大量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