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舞台上,一群满脸稚气的学生围在音乐教师黄钦敏身旁,在电子琴的伴奏下,清脆的童声、纯真的笑颜,格外动人心弦。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不禁心里一颤,就像是为我们写的。在这所新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居多,不少教师还是新毕业的,但他们一样在幸福快乐地成长。”校长谢芳青说。
在深圳宝安,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成立仅一年多。这是学校第一学年末的课程文化节,学生、教师和家长齐上场,展示一年来校本课程成果:课本剧、合唱、舞蹈、时装秀、才艺展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
“一年前学校开始招生,计划招400人,报名人数却没有想象得多。”谢芳青介绍说。同时,学校的部分设施还在建设中。
不择生而教、不完善的设施、新招聘的教师,这些并不妨碍学校的生命活力,用谢芳青的话说,这里的每个人正“如树一样生长,如花一般绽放”。
这般蓬勃的生长态势背后,是学校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智慧校本课程”。
让课程适合学生
课程文化节上,学生们表演了英语话剧《三只小猪》,对话流利,憨态可掬,把小猪的可爱和老狼的蛮横演得十分逼真。
这些学生都来自英语教师陈碧霞的一门校本课程“三只小猪话剧社”。尽管有13年教龄,也有管理学生社团的经验,但一年前,当陈碧霞决定开设这门课程时,压根儿没想到这事有多难。
“学生们都是自愿报名的,我们来者不拒。问题是,许多学生都是英语零基础。”这情形让过去习惯教高年级的陈碧霞有点懵。
面对这样16个一年级学生,陈碧霞只能耐住性子,从零开始。仅仅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话剧就用了好几节课。然后,什么是角色,什么是台词,什么是场景、旁白、道具,她一点一点向学生解释。接下来再逐词逐句熟悉台词。每周仅有一节课,等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差不多一学期就过去了。
类似的情形,几乎每个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都遇到过。
第一年,学校仅有一年级400个学生、30多位教师,还不像一所真正的学校。尽管如此,学校对教育品质却有高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新开办,前景如何,家长都在观望。当初选择到这里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全市靠后的“八类生源”,其中以外来务工子女居多。
“越是这样的学生,我们越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喜欢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健康身体、健全人格、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集团总校长高妙添一开始便对学校发展给出了定位。
什么课程是学生喜欢的?开学最初的一个多月,教师们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日常交往,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开设了30多门选修课。
这些课程,除了少部分是根据学生的特长或天赋开设的,比如合唱、舞蹈、绳操等,其他大部分课程都是学生随机选报的。
“我们只有400个学位,没有挑选空间,所有报名的学生都无条件接收。”副校长邓世鹏介绍道。
相应地,校本课程采取走班教学方式。“学校未建好,课室数量不足,我们就把所有教室、办公室甚至室外都用上了。”学校教育教学部主任翁丽丽说。
这些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或拓展,学校统称为“智慧校本课程”。“所谓智慧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课程内容是智慧的,教学方式是智慧的,教育过程是智慧的。”谢芳青解释说。
每周三下午是统一的校本课程时间,学生们有序来到各自的活动场所,参与到喜欢的课程中。
“像我的三只小猪话剧社,16个学生来自全年级9个班。一年下来,他们已经成了一个友爱的小团队。”陈碧霞说。
尽管许多学生基础薄弱,但陈碧霞发现,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适应得很快。他们自主分配角色,一起制作布景、道具,在舞台上越来越自信。
教学即生长
其实,作为新学校、新教师,要提供适合学生成长需要、学生喜欢的课程,也是一次挑战、一次成长。
记者发现,作为英语学科的拓展课程,这里除了三只小猪话剧社,还有小红帽话剧社、英语萌音社、英语金话筒……为什么同一学科之下会有这么多拓展课程?
“这些课程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既服务于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也能发挥教师的不同特长,给每个教师提供新的成长平台。”翁丽丽解释说。
设计智慧校本课程,数学组5位教师斟酌再三,决定开设魔方课程和思维导图课程。
“这两门课程既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数学学科组长周泽珊说。
实际上,起初几位数学教师也不会玩魔方,更不知道这门课程该怎么上。怎么办呢?教师们“现学现卖”,在学校支持下,校外拜师学艺,跟着魔方专业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教学生。
为了教好这门课程,3位数学教师每次上课前都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思路,有主备有辅备。课上,3位教师也一起合作,有人主讲,有人随堂指导。
让教师们惊喜的是,许多学生都对魔方着了迷,下了课还追着问。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回家也教会了他们玩魔方,一家人经常比赛。
学生的热情对教师是莫大的鼓励,教师们不断自学,让魔方课程更专业、更有趣。“下学期就有两个年级了,魔方课程可以分组教学,我们也会开设新的校本课程。”周泽珊说。
看得出,智慧校本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精进,也更新着他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变得更加智慧。
“我目前只是辅助其他教师设计课程,但也从中深受启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年轻的美术教师陈泽晞说。在美术课上,陈泽晞关注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绘画技巧,而是尽可能让美术课变得有乐趣。他更喜欢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从生活中不经意的事物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
毫无疑问,这样的课程让学生获得了多元的精神营养。30多门智慧校本课程覆盖全校所有学生,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成长路径。
面对记者,学生们表达了对智慧校本课程的喜爱:
“智慧校本课程可以让我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学生侯玉焫说。
“我们学校的课程特别好玩,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学生黄冠华说。
“我喜欢合唱,经常有各种演出机会,我在家也会唱歌给家人听。”学生曾佳说。
教最有用的东西
就像学生说的那样,因为智慧校本课程的存在,学校的活动特别多,经常洋溢着节日般的欢快气氛。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还有去年冬天举行的国际文化节,学校以“小小少年,走在一带一路上”为主题,引领他们认识“一带一路”上各国的民风民俗。
国际文化节期间,校园弥漫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每个班学生代表一个国家,学生们手持各国国旗,身着各国服装,热情地介绍各自国家的美食、服饰、建筑……
教师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学生手持“护照”到各班布置的“文化小屋”中参与闯关游戏,体验各国文化。
“这本身就是一次跨学科的校本活动课程,既贴近儿童视角,又培养了儿童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谢芳青说。
更重要的是,这样鲜活生动的活动课程也启发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并真正思考如何通过智慧校本课程,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比如萌学乐园课程就不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也不看分数,而是看学生全方位的表现。我们评选经典诵读的最佳小演员,我也会经常买一些小礼物激励他们。”青年教师蓝嘉慧说。
对此,舞蹈教师何汶刚深有同感:“智慧校本课程教给学生的是核心素养,是影响孩子生活方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招一式的技能。”
何汶刚开设了舞蹈校本课程,同时也为所有学生上形体课,但在这两门课中,他最看重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专业技能,而是他们的习惯养成。
学生上舞蹈课,何汶刚首先要求的是坐姿端正、站姿挺拔,着装要得体,东西要摆放整齐。他不厌其烦地纠正这些细节,一遍一遍地给学生做示范。
“这些细节对学生同样有价值,改变的是他们的形象气质。教育就要向学生传递美好。”何汶刚说。
如今,从智慧校本课程开始,学校启动了整体性多元评价改革,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评价从一张试卷走向多姿多彩的实验、游戏、课本剧、小擂台,鼓励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当然,学校毕竟才刚刚开办一年,智慧校本课程的成效还需要用时间去证明。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在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有几位年轻教师是新安中学的毕业生,他们当年就是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带着对母校的依恋,回到这里教书。
这说明,好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更为久远的影响。
虽然才开办一年,学校已经赢得了家长的好口碑。学校定期举办“家长智慧学堂”,引导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在学校感召下,家长成了得力的同盟军,学校各项活动中都闪现着家长义工的身影。
仅仅一年时间,学校的招生已经“人满为患”。这让最初选择这里的家长更觉自豪,简直就像买了“绩优股”。他们见到谢芳青感激地说:“校长,我的孩子能接受这么好的教育,真是太幸福了!”
这让谢芳青和教师们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更加坚信:“智慧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让教师幸福地教,让学生幸福地学,让家长幸福地陪伴。”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