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AI搜索框里输入“如何缓解家庭矛盾”,得到的答案却突然推荐起“线粒体保健品”;当你好奇“算命运势”,AI竟顺势推销“同款开运水晶”;甚至搜索“旅游攻略”,答案里也暗藏酒店和平台的“唯一推荐”……这些看似贴心的“智能建议”,背后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广告陷阱。
最近,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因“夹带广告”被推上风口浪尖。科普博主“三个老爸实验室”发现,通过腾讯元宝接入的DeepSeek生成的答案中,多次出现“建议通过58到家比价”“推荐快回收平台”等指向性内容,且答案中直接附带了跳转链接,引发用户质疑“AI是否已沦为广告商的提线木偶”
AI广告的隐蔽性远超传统搜索。例如,有用户咨询“家庭责任分配问题”,DeepSeek的回答却突然提到“责任感强的人线粒体磨损更多”,进而推荐某保健品。用户吐槽:“家庭矛盾是社交问题,和线粒体有什么关系?”这种“强行关联”的广告逻辑,让用户防不胜防。
更荒诞的是,AI玄学成了广告重灾区。网友让DeepSeek“算命”后,答案中频繁推荐“开运水晶”,电商平台上立刻涌现“DeepSeek同款手串”,部分商品销量超200单。甚至有商家伪造“DeepSeek认证”标签,推销保健品,潜在的健康风险令人担忧。
为什么AI广告更难识别?技术从业者透露,AI生成广告的门槛极低:
1. 内容操纵:商家通过SEO优化或批量发布软文,让AI抓取时优先引用;
2. 模型操控:合作方可要求AI在特定领域(如家电维修)优先推荐自家服务;
3. 黑灰产渗透:伪造“合作企业”标签诱导AI引用虚假信息。
“高净值用户”成肥肉:广告商为何盯上AI搜索?
AI搜索的用户画像让广告商垂涎三尺。以国外AI搜索平台Perplexity为例,其80%用户拥有本科学历,30%为高级管理者,65%是高收入白领——这群人消费能力强、决策权高,是广告商眼中的“黄金猎物”。
更可怕的是,AI广告的定价远超传统渠道。Perplexity的广告收费高达每千次曝光50美元(约356元人民币),是普通广告的10倍!敢开高价,是因为AI能精准洞察用户意图,甚至能通过对话“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广告。
用户反抗VS资本焦虑:这场博弈谁能赢?尽管国内AI公司对广告持谨慎态度,但成本压力正逼迫它们妥协。AI搜索的运算成本极高,一次回答的成本虽低至0.0005元,但海量免费用户带来的长期亏损让企业不得不寻找变现途径。
用户的抵触情绪却是最大阻碍。一位从业者直言:“现在大家都在抢用户,谁敢加广告,谁就可能被抛弃。”但也有企业暗中试探,例如通过“知识关联图谱”优先展示合作品牌,或引用第三方软文间接推荐,试图绕开用户的敏感雷达。
如何避免成为“AI韭菜”?记住这三条防线1. 警惕“逻辑断层”:若答案突然偏离问题核心(如家庭矛盾扯到保健品),大概率是广告;
2. 查证信息来源:要求AI标注引用来源,并验证链接是否来自中立平台;
3. 拒绝盲目信任:电商平台上的“DeepSeek同款”“AI认证”多为营销噱头,切勿跟风下单
当AI的“智慧”被标上价格,用户的每一次提问都可能成为商业博弈的筹码。技术本应服务于人,而非沦为资本的收割工具。这场关于“智能”与“广告”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你愿意用隐私和信任,换取所谓的‘便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