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考试是写试卷

假如考试是写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3 08:33:13

吴元军作品:考试,不仅是人生一战,也是人生一站

师生同考

老舍曾说“考而不死是为神”。“师生同考”今年重镑升级,凡是高三的科任老师均要参加解题比赛。当教龄已满30年的我坐在“青年教师解题比赛”的考场,心中无比骄傲。

期末临近年底,外面早晨冬日的暖阳打进考场,照在身上脸上暖洋洋的。周围的都是青年同事,考前大家心情愉悦地开起了玩笑。一会儿,9点准时开考,手里拿到一张崭新的试卷,教师们化身学生,考场静悄悄的,青年老师们屏神凝思,只听到哗哗的翻试卷声和写字的声音。此情此景,我心中想起2017年高考题中欧阳修写的一首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多么相似的场景!不同的是欧阳修是主考官,我是一名考生。

“师生同考”的新闻近年来时有出现,原来是要求青年老师参加期末统考,现在发展成全体高三教师参加考试。各地的对考试老师年龄的要求有所不同,如网上传湖北随州的要求是教研员50岁以上都要参加考试,教师们45岁以下参加考试。对于教师参考,网上议论褒贬不一。

客观地说,老师参考是一件好事,如同写“下水作文”,让老师始终感受学生做题思考的艰辛过程。但是考试结果如何处理值得商榷。原来我所在的县重点中学实行过末位淘汰。记得当时我刚教高一,高考题从来没做过,也一律要参加考试,因为我们学校当时是完中(有初中),考试成绩公布,教研组长刘经汉老师考了70多分,当之无愧第一。我的成绩自然不理想50多分,所幸没有垫底,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考了最低分,他被淘汰去了内良还是河洞的学校。末位淘汰搞了一两年就没搞了。学校领导也左右为难。淘汰谁都不太合适,有家庭的淘汰去乡下产生家庭问题,只能淘汰年轻人,没有家庭负担。但是教师水平能用分数衡量吗?没教过高中的初中老师自然考不过高中老师,一直教毕业班的老师做题自然厉害一些。

在珠三角,还听说过因末位淘汰制产生教师跳楼轻生的新闻。很快,“末位淘汰制”在一篇声讨声中无疾而终了。

在日本,公办学校关于不合格教师的管理办法,对此类老师采用再培训的办法,直到合格再上岗。在国内,大部分采取减课或停课,或安排其他工作如图书馆等办法,好像没有正式的管理文件。私立学校与公司企业无疑,可随时辞退,也不需要补偿,不需要提前告知。记得在池江中学的时侯,刚过完年,新学期开始了,隔壁的代课罗老师兴冲冲春节后来上班,结果被告知“这学期你不用来上班了。”其中滋味,不忍揣摩。

科举

古今考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就是选出“XX好人、“大孝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文帝时创立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南朝宋诗人鲍照在《拟行路难十八首》写到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到人一出生就不平等,不像水一样平等。对这种“门阀制度”敢怒不敢言!

科举考试从隋文帝杨坚开始设立,到明清达到鼎盛。科考分四级: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童生考秀才,一年一次。秀才虽然还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是“功名”的起点,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税,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

考上秀才才能去省城参加乡试,第二级考试叫乡试,秀才考举人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又叫秋闱),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大家熟知的唐伯虎是就是解元,“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乡试考中了举人,就有资格做官,所以范进中举之后为啥张乡绅都去巴结他,因为他具备作官的资格。举人见到官老爷也不用下跪。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举人考贡士的时间是在考完举人的转年的春天(又叫春闱),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从乡试到殿试,如果连续考中,就叫“连中三元”。据说明朝就有“十万进士”,那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朝闻名天下知“。但是落榜者更是占大多数,乡试会试三年一考,有些人一直考到须发皆白都榜上无名,如黄巢、洪秀全、李自成、蒲松龄、曹雪芹等。历史上多少上榜者却寂寂无名。

对应一下,有人把高考等同于童试考秀才,乡试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省考),会试(举人)相当于公务员公选遴选考试(国考),殿试(进士)相当于处级以上级别官员选拔考试或者遴选中科院院士。一句话总结来说,古代科举制度其实就是现代高考制度和公务员招考制度的结合体。

还有一种说法,高考被称作是“乡试”,以清朝科举为例,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要用整整九天六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进行完。因为在考试中,考生不能出来,所以朝廷就准备了灯和水等很多日常用品。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考生要自己带干粮来。古代的考场非常简陋,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就睡在答题的桌板上,答题的房间本来就小,桌板就更是小的不得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腿都伸不直。遇到“三急”,他们会给每个考生发个牌子,一面写着“入敬”,一面写着“出恭”,这个牌子的用处就是用来上厕所的。

再说说考试的内容,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清朝乡试主要考三个内容,一是八股文,二是官场应用文,第三是论述题,看看这个人有没有一个做官的思维。明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四书文必须写成“八股”格式。这与现在高考的“文体不限,表达灵活”要求大相径庭。八股文的题目范围限定于“四书五经”,阐释标准则以程朱理学为宗。这与现在高考的以教材为本,课标为纲类似,但与选题生活化、情境化相去甚远。

高考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同样,高考延续到今天,它同样是相对公平的。自古“寒门出贵子。”

理由有:参加高考有社会考生,年龄没有限制,身体没有限制,残疾人也可以坐着轮椅,考上了也能入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考试内容灵活多变,立德树人。在新课标新教材新形势下,机械刷题的考生在高考题面前不再奏效,思维欠灵活、智商不足、勤奋不够的考生没有人可以凭运气考上。尽管有人抱怨“内卷”严重,但其实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还是那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考生。对此,我是一点都不焦虑。

作为70后的一代,我们是当年的天之骄子,感受到了当年大学生的荣耀,1994年,我们这些高考生,只要能考上大学,即使是考上大专,国家都包分配,大学生是铁饭碗。直到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打破“铁饭碗”,大学生开始自谋出路。从50年代起的统包统配到90年代的双向选择,再到新世纪后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就业走向市场化,实现多元化。去年,我女儿就是自谋职业,选择了一家符合自己的专业的小公司,每天上班充实得很。

作弊

有考试就会有作弊。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就是根据2014年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的。记得读书时,有同学作弊,全校通报批评,路人皆知。参加工作后,对于一些不重要的考试也是应付了事。记得1999年在江西师大函授考试时,监考老师来回巡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大声责问“你们有谁敢承认自己没有作弊的?”考场近百人,只有学习委员宋蓉一人举手说,“老师,我是自己在做!”其他同学脸都红了。

现在AI技术发展迅猛,大学生用AI写作替代自己上交现象愈加普遍,“新式作弊”层出不穷。

当老师后,分析学生作弊心理。一是虚荣心,比如试卷发下来,有的学生还要翻书。收试卷时,趁机瞄两眼同桌的。希望能多拿几分,获得表扬。二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平时不努力,只能在考试时铤而走险,分数“险中求”。记得唐朝大诗人温庭筠有丰富的考试和“作弊"经验,他绰号“科举钉子户”温八叉,在考官的严防死守下,成功通过‘隔音传密’帮助八人答题,被载入史册。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考试时反复强调的是不能作弊,否则全级通报批评,颜面尽失。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2000字。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人生就是一场考试》,全文如下: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我已经踏入了我人生的春秋时期。工作上满负荷,家庭美满叫人羡慕。各方面已经进行了平台期,不再像过去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而我说人生更是一场考试。起起落落,有欢笑有泪水,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小时偷蛋

我出生在一个矿山。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幼儿教师。前面有三个姐姐,因此,我从小就被宠坏了。当时我的隔壁邻居也有一个男孩子,小名叫兵兵,也是独生子,上小学之前,我就跟着他成天飞沙走石,偷鸡摸狗。有一天上午,他提议我们去掏别人家的鸡蛋。我负责看守主人家的门,他负责掏鸡蛋。在上世纪80年代,鸡蛋算是稀罕物。结果,在我们的合作下,我们成功地偷到了几个蛋,怎么处理呢?他教我用火烤鸡蛋吃,剩下的蛋两人平分。结果我的鸡蛋被我放在裤袋里在游泳时挤碎了。下午回到家,不知怎么被人家告发了。邻居家的兵兵被打得哭爹喊娘,我也象征性地被父亲打了几下。不过从此再也没有玩过这种游戏。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幸好第一次就被大人发现了,不然后果如何,不堪设想。

优秀生的虚荣心

如果不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一直都羞于提起往事。但和很多伟人相比,勇于纠错,为时不晚。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1年,我在老家县城重点中学读高二。当时,每个班能考上大学的只有十来个人。因此,同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我和我的一个同学都订了一本学习资料,叫做《高中生语数外》。每次书一到,我都抢着看完。有一次,两本书到了,我拿到后,没有及时把书给那个同学。后来,那同学问起,我支支吾吾,说不知道,没看见。其实,撒谎的滋味真不好受。过了几天,我又偷偷地把他的书放了回去。参加工作以后,两人见面,我总感到愧疚。真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反之亦然。

中学六年,初二和高二时我还做过一件令人羞愧的事。考试的时候,为了保持在班上的排名,考试发卷前,偷偷地看几眼书,这样可以多得几分。然而,当了初三和高三,我就被许多人超过了。看来,实力才是硬道理。

如今,我做了一名教师以后,就脚踏实地,不再弄虚假,否则耽误了学生的前程。

招聘考试

2024年据说是史上就业率最低的一年,我女儿就遇上了。她从英国留学回来,四处投简历,结果与出国前相比变化太大了。之前很多大公司她都能顺利接到offer,可是到了2024年,很多公司开始裁员缩编,很多国企央企也只能内部消化,解决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问题。无奈之下,她只好去参加国考、各种省考,但录取人数太少,几乎每个岗位都是百里挑一,就连我们学校招聘都是几百人挑一。很多岗位只招“985、双一流”,有的央企国企只招党员,对“海归”并不欢迎。真是风云突变,措手不及。钱也花了,还让人焦虑。网上说2024年本科就业率只有30%,比不上硕士就业率,也比不上大专生就业率。小女考了几次,都以几分之差遗憾落榜,就在考完教师资格准备“子承父业”的时候,最后才在浙江遇上了一家心仪的小公司。这我想起了当年我入职佛山的考试,那也是

《一场改变人生轨迹的应聘》。全文如下:

来到现在的单位,总有新同事关心地问起我,你是怎么来到四中的?听到这句话,我总会禁不住地笑起来,真是说来话长……

那场招聘会过去两年了,可是当时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

2005年9月,克服了重重困难,顶着原单位同事不理解的目光,而立之年的我,再次跨进江西师范大学的校门,进行教育硕士的脱产学习,为期一年。

短短的研究生学习一转眼过了一半。时间到了2006年1月8日,班上同学大部分已回家团聚准备过春节,我还呆在学校里看书。突然,早上8点左右一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去看招聘会,是佛山二中来招生,年薪6万元。接到电话时,我正在南昌市内,从市内回到学校需一个小时的路程,如果坐公交车肯定赶不上10点钟的招聘会。当机立断,打的!当我和同学赶到招聘现场,第一轮收资料已接近尾声了。但我们还是坚持把资料塞进去。一会儿,被淘汰的资料扔出来了,落聘同学纷纷上前拿走自己的材料,只剩我的材料孤零零地在桌上。我的一位同学材料却通过了。我不死心,不相信自己的材料会通不过,可能是放在后面,被招聘人员忽略了。想到这里,我捡起我的应聘材料上前去看看情况。只见一个师大学生模样的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摞应聘材料,嘴里叫号,每叫一个名字,一个应聘者就进去面试,看来,这是第二关。我心一横,上前对他说,能不能把我的材料放在下面,他笑一笑,说他是来帮忙的,不能做主。我想一想,也是,这样做叫人家为难。就对他说,要不这样,快结束的时候,你让我进去就行了。他想了想,点了点头。他手中的材料越来越少,招聘也快接近尾声。当最后一个应聘同学出来时,我手上拿着我的简历,上前敲敲门,进去了。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与招聘人员的每一句对话。

“你们好,我是最后一个。”我先点头示意微笑一下。可能前面面试的人太多了,四位招聘人员记不得我是第几个。也可能是我已经微笑着进来了,他们不好再把我赶出去。我连忙把自己的简历递上去,坐在中间的一位招聘人员边翻看边问,“你是教育硕士?”我说“是。”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优势,这是在师范大学举行的招聘会,应聘的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而我们这类教育硕士既算在校在读研究生,又具有在职工作经验。自然在所有面试者当中占有优势。我的简历记载了我工作十余年的业绩,从乡镇中学到县重点中学,从初中语文教师到高中语文教师再到市“骨干教师”,从专科到函授本科再到脱产教育硕士,每一步脚印,每一次提升,都印证了“不坠青云之志”的我——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 足迹。

招聘人员边看我的简历边点头,后来还问了我的配偶工作如何解决,我用事先想好的话对他说,“她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毕业班老师,我想,凭她的能力,在你们那里,找一个职位应该不成问题。”听到我的回答,面试人员脸上露出了笑容,可能是他们的后顾之忧已被我一句话解决了。

当我从房间出来,我觉得我成功了。不出所料,我进入了招聘第三关,我和我的同学一齐都进了第三关。第三关是要求在年前到广东省佛山二中上一堂语文课。后来,我与二中失之交臂,但被四中相中了。而我的同学这次却没有我这么幸运。

2006年9月,我举家从江西调入广东省佛山四中,开始了我的第二次生命人格价值的重建之旅。

一场改变人生轨迹的招聘,看似有太多的幸运成分,但更核心的是:机会总爱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结束语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其实各行各业,都要考。比如医生、律师、会计,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资质。考试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概莫能外。当然人口多竞争剧烈的东亚国家考试难度更大,日本自杀率最高。再比如印度,最近的一部电影《12年级的失败》是一部浓鸡汤味的“底层草根逆袭” 考上国家公务员的热血励志影片。影片反映了印度考公务员比例比中国更低,难度更大。建议大学生可以观看。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反映了日本高中生差生考上名牌大学的励志故事,建议高中生可以观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