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三科试卷

六年级上册三科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3 02:08:45

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你看天下到今天,为什么老是没有人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佛性不朽,那么人世间怎么还有那么多善恶诸法?这话题已经开始启发我们了。

第一,佛性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这个我们曾经讲过,僧肇这个人写了宝藏论。各位还记得我提到说,一个人来到一个仓库,看到是什么?常观金体,不睹众相。然后虽睹众相亦是一金,他看到的还是金子本身。

僧肇拿这个做比喻,把佛性比喻为金体。金子本身在哪里?总在各种金器里。佛性在哪里?总在各种事物当中。你能把金子本身单独拿出来吗?拿不出来。金子要么以金项链的方式存在,要么以金戒指的方式存在,总是种种的金器,但是那个人来看到的却是金子本身。

这个比喻说明了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佛性并不离开人世间单独存在,就像金子本身,不可能脱离金器单独存在。

·第二个道理,观看到金子本身的,可不是我们通常的眼睛。通常的眼睛所看到的,只能是什么不同的器。看到了戒指和项链的区分,要看到金子本身,可不是我们通常的视觉。

常观金体的主观者是谁?不是我们的前五识,也不是第六识意识。能观到金体的,一定是我们的心。也就是说,能看到佛性的一定是心。我们通常的五官感觉区分是,看到杯子就是杯子,看到桌子就是桌子,那个杯子就是不同于桌子。我们给他们区分,给了他的相。

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观,那就不一样了。我们摆脱了相,看到了不同的事物都共有的佛性,不同的金器,都同时是什么金子。观就是心,你把心拿掉,哪有佛性被你领会到了。

所以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离开这人世间的生活去寻求觉悟,恰如求兔角。就好像你很荒谬的,想要让兔子长出两个角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