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蓝色打印卷子用的什么纸

学校蓝色打印卷子用的什么纸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3 00:12:16

中国仅有的一台电子邮票机器是1999年12月30日在北京西站自助邮局内投入运行的,当时中国邮政部门只把这台机器当成北京西站自助邮局的一种邮资标签打印设备而已,并没有确定打印出的是电子邮票。就这样中国的1号电子邮票便悄然登上了邮政舞台。

图1.中国1号电子邮票

中国1号电子邮票的底图是淡绿色印刷(见图1),镂空平铺了中国邮政徽志。使用Nagler714型打印设备,理论上应该是针式黑色打印。这台机器一直工作至2001年7月3日,由于国家邮政部门对这种邮资凭证认识上的差异,被国家邮政局叫停,8月该机器即被拆除。2002年,这个邮资凭证被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编号为自1(Z1)。

这台机器在1年多时间内打印出的自1邮票涌现了许多中国现代邮资凭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尤其是被誉为“蓝宝石”的蓝电子邮票更是其中的珍中之珍。

图2.蓝电子九枚套票

蓝电子的产生是很偶然的。据《中国“自1”邮票》的作者阮铭先生回忆,2000年2月13日上午9点多,阮先生到自助邮局准备为国外的邮友寄些邮品,恰好看到邮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和邮政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一旁研究如何将色带放入色带盒中。当时打印的电子邮票颜色已经很淡了,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换色带,两位工作人员琢磨了很长时间才把色带按正确的方向放到了色带盒中。结果因为没有经验,错将蓝色带装入,导致打出的邮票均是蓝色面值,俗称“蓝电子”(见图2)。但几乎所有的用邮人都未发现颜色的差异。直到2000年2月下旬换入了标准黑色带。按照已发现的实寄封来推断,蓝电子的最后出现日期应该是2月24日,之后出现的实寄封上都是黑电子邮票了。根据邮局的规定,一般打两卷邮票纸换一次色带,而每卷有2000枚邮票,所以估计“蓝电子”邮票的数量为4000枚。而当时打票的人大多是为国外邮友购票,所以这些“蓝电子”很快流散到欧美集邮者手中。由于9枚套票的面值高达27.10元,当时很少有人会打套票收藏。

蓝电子是怎么发现的已无从考证,总之,隔了很长时间才被人发现这种颜色上的错误,但为时已晚,蓝色色带早已用完,就这样蓝电子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同样在不知不觉中停发,集邮者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它,它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新的珍邮。其实蓝电子在出售过程中一部分被集邮者购得,但相当一部分是过往旅客和非集邮者购得,他们出于实寄的需要以及对售票机的好奇才打印邮票的,这部分蓝电子其实已经流失,因此蓝电子实际存世量应该在2000枚之内。

图3.寄希腊明信片

在蓝电子出售的半个月期间,个别集邮者为国内外邮友打印了极少的套票。那时人们对电子邮票的前景根本就很茫然,谁都认为它会永远地发售下去,更何况当时人们也没有形成“套”的概念,所以仅仅只有少数套票售出。刘衍平先生在2002年年底开始寻找蓝电子套票,并对这套邮票的数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它的存世量之稀少令人惊讶。寻查从电子邮票的诞生地北京开始,有趣的是北京最早玩电子邮票的邮友都没有保存蓝电子套票,包括王京生、阮铭等人也是如此,这是非常奇怪的。据阮铭先生说,他查阅当时的记录,在那段时间他共打印了35套套票,全部寄给其他邮友,结果自己未留一套。后来刘先生寻访了上海甘达铿,在深入的交谈中,才知道他拥有44套,并且看到了这些漂亮的收藏品。惊奇之余,他还了解到上海另一位邮友有6套,应该说在国内基本上就这50套了。在多次信访了22位国外和港台电子邮票的收藏者后,结果发现只有3个人总共拥有4套。这样统计出来一共是54套,这是截止到2002年1月底得到的数据,这个数字不可能很精确,但由于了解的地域较广泛,所以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如果考虑到遗漏的统计,估计蓝电子套票可能存世的数量最多也就100套左右。

蓝电子基本上分为前期打印、中期打印和后期打印三种:前期色带墨色较浓,力透纸背;中期墨色稍淡,呈淡蓝色,色泽亮而鲜;后期墨色已经很淡了,几乎无法与黑色相区分,但也有其特殊的分辨方式,那就是双上断针白钱,自1电子邮票打印过程中断过大概3次针,用过三种色带(蓝黑、蓝、黑),开始头两个多月是蓝黑的,在蓝黑末期,颜色几乎看不到打印金额的时候,断了一个上断针,然后就出现上断针浅色的黑电子(实际是蓝黑电子),直到2月13号左右不得不换色带,于是蓝电子诞生,之后打印了2周,开始的时候还是那一个上断针,就是初期蓝电子。到第2周中后期,又断了一个针,于是就开始出现双上断针白线的蓝电子。到再次更换色带时,可能连打印头一起做了更换,不但再也没有双上断针和单上断针白线了,而且变成了黑色带,成为了黑电子。2000年2月25到2000年4月1日前后,打出的都是黑电子,无任何断针白线,大概2000年4月1日之后,到2001年7月3日结束,所有票的金额最下面都有一个下断针,因此,双上断针白线是后期蓝电子的标识,可以据此辨别其与黑电子的区别。

说到珍罕邮票免不了要提到价格。关于国内首套“蓝电子”的交易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2001年7月北京西站电子邮票机器停用,8月机器被拆除,意味着我国“自1”的发行告一段落。从2002年初起,我国“自1”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到4月份,黑电子(正常黑色面值的电子邮票)的单枚价为10多元,“蓝电子”为200元。黑电子的套票也容易找到,唯独找不到“蓝电子”套票。这时有位邮友从德国购到一套,在上海邮市以2000元的价格出让,在上海转了两次手,价格分别为2000、3700元;接着以6500元的价位出让到安徽合肥。不久,北京的邮商以9000元收进,并将其以11000元转让给北京的一位收藏者,而该收藏者是只进不出,有的邮商马上挂出了以15000元收购“蓝电子”套票的招牌。很多邮友认为这纯粹是在炒作,实际不然,这是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电子邮票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越来越多的邮友认识它,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喜欢它,以至于在2002年11月北京嘉德拍卖会上被叫到了19000元(未包括10%的佣金)高价。当然近年的行情有所回落,是因为欧美的集邮者出让了部分的“蓝电子”套票,使目前的市场更趋于平衡,国际间的差价也越来越小。目前,全套“蓝电子”价格大致在15000元左右。

其实,更受欢迎的是“蓝电子”实寄封。因为当时做的实寄封很少,目前国内几乎无货可供。国际上也是偶有成交,最近的纪录是ebay网上一枚4.20的“蓝电子”贴在2000年3月寄往希腊的明信片上(见图3),成交价356美元,出品人是一位德国邮商,中标者也非华人。看来“蓝电子”邮票也越来越受到国外集邮者的青睐。

谈到蓝电子的实寄封,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存世的蓝电子实寄封背后都有着不同以往的传奇故事,这恰恰是蓝电子实寄封的魅力所在。我们无法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出来,下面只略讲两个,可窥一斑。

图4.蓝电子套票实寄封

王建国先生是一位电子邮票的资深玩家,2000年2月中旬去北京打印了很多电子邮票,不过当时无人知道中国的自1邮票还会有蓝黑之分,王先生自然也不例外。这批票带到上海后,至3月中旬时已基本上全部寄出了,只剩了一点他自己留下的带边票(他总是先寄出不带边的电子邮票)。2000年3月16日这天,德国邮商Tilman Dohren与王先生联系,希望他帮忙给他寄些套票挂号封,这时,王先生已没有选择邮票的余地了,只好把准备留在手中的带边线的一套自1邮票实寄了出去。之后当蓝电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横空出世后,王先生对其经手的实寄封的印象已不是很深刻了。直到2004年元月,他无意中从eBay网上搜索电子邮票时找到了一枚正在热拍的“自1”实寄品。而这恰恰是2000年3月16日由他本人从上海挂号寄到德国慕尼黑的套票封(见图4)收件人正是Tilman Dohren。挂拍人也正是Dohren本人。由于从图上不易看出所贴邮票的打印颜色,当时Tilman Dohren是把它作为普通黑电子封来描述和估价的:“中国Nagler贴9枚套票的实寄封,中国的Nagler电子邮票机器仅一台运行于1999年12月30日至2001年7月3日。该票不作为新邮供货,因此发行量较少。套票的9种机设面值为0.60/0.80/1.50/2.00/2.50/3.70/4.20/5.40/6.40。作为此封的特殊点,所有9枚票都带边线。这种深绿色的边线在每12枚邮票里仅有2枚存在。带边线的套票已很少见。现在是9枚套票全带边线,是一件超级珍罕品。底价99.00欧元。”王先生一看到此图和寄出的日期就估计这是一个蓝电子封。想起了那段往事他对此封的估价就完全不一样了,投的标的也要高得多。虽然当时也有不少中国邮友参与竞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那是个蓝封,所以出价均不高。王先生就轻而易举地以131.00欧元的低价得标。当此封寄到上海时果然如其所料,于是欣喜万分,这是王先生目前手上唯一的一枚蓝套票封,而且9枚邮票全部带边线!之后的2004年6月王先生在德国工作期间,专门利用周末去慕尼黑拜访了他的老朋友Dohren,Dohren是电子邮票的专家。谈及此次拍卖也有些后悔,说没注意到这还真是一枚少见的蓝套票封呢!王先生也跟他开玩笑,因为Dohren当时从其手里订购此封时也只付了几个欧元。本来要从Dohren处捡漏可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老虎打了个盹,结果大家弄了个双赢。

还有一个高值蓝电子实寄封的故事值得玩味。2000年2月初,杨大林先生第二次汇款去北京西站自助邮局函购电子邮票。不久就收到了自助邮局负责人张小姐寄给来的一批电子邮票及一份为他代寄实寄封和购票清单,款、票两清。杨先生发现,其中有许多高值和特高值新票。

图5.高值票实寄封

这是由于购票方式和传统邮票不太相同的缘故,因为电子邮票购票的主动权有相当一部分是掌握在售票方的。他们不太可能按照需求者的要求打票。主要是在同样购票额度下,小面值的票品打印数量要大得多,且打印占用时间长,成本高,所以邮局对这种委托购票时,如需求方无特殊要求的话,他们尽量是少寄些低面值的邮票,多寄些高面值的邮票给你。这样可以尽快填满你汇去的款项。当时杨先生收到邮票后并不很情愿,虽然邮票面值和钱数是对的,可是邮票就那么几张,心里总是不太平衡。求人办事总会不称心的。时值今日他应该是十分得意了,因为高面值邮票的总数是非常少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越是数量少的品种越有收藏价值。当初邮局的无心之举,无意间为杨先生创造了额外的财富!中国自1中的高面值珍稀品种还真有不少出现在杨先生的邮集之中,如著名的99.90元最高面值的电子邮票。此次函购中最值一提的是有高值“蓝电子”邮票的存在。当然那时杨先生同其他的收藏者一样,对中国自1的认识并没有蓝黑之分。他拆开信一看,光是8元、10元、10几元的高值邮票就有多枚,心中不知何故来了一肚子气,想来想去,留着这些干什么?只好贴信寄给德国邮友,省得这些高值邮票在他这里没有用处。于是就贴封若干个,凑满面值,写上地址,再套寄给北京自助邮局的张小姐,因为杨先生身在南京,那里的邮局是不能用电子邮票寄信的,只能请她代寄。杨先生在其中的一个信封中还给德国邮友写了几句话,请对方收到后给他退回一两个信封。2000年2月28日这批封寄出了。数十天后,他便收到了由德国退回的两个国际挂号实寄封(见图5),也未细品便随手放进一个纸盒里,很长时间没有再翻动。不就是个高值的国际挂号实寄封嘛,有啥了不得的?当杨先生获悉“蓝电子”邮票的消息时,再开始翻找所有有关“自1”的邮品时。翻出了这枚实寄封,不由的眼前一亮,这正是8元和3.70元两枚蓝电子又加贴了两枚黑电子的国际挂号实寄封呀,蓝电子的新票很少,实寄封就更少,而高值的实寄封则是少之又少!而且封的经历也确实不凡,从南京邮局汇款去北京自助邮局,对方取款后打票寄回,贴好封写上地址,再套寄到北京,请对方代寄到德国,德国邮友收到封后,再套寄退回来,连过了五、六道坎,当真不容易。

综上所述,“蓝电子”由于发行的时间短、数量少,早期没有引起邮人的关注而自然消耗,成套票大多由国外集邮者购得而特别紧俏。权威的《米歇尔自动化邮票目录》已将我国电子邮票“自1”收录进去,列为中国1号,而蓝电子编号就是其中的1f号。

值得回味的是自1中的其他珍品,由于中国集藏者对邮票变体的大量挖掘,从而使中国自1成了一个难以启及的品种,无论是版式、底纸、边线、面值、打印状态、断针等等都被挖掘出了多种多样的变形,而且人们还赋予这些变体无穷的价值,结果形成了在世界电子邮票收藏中都无法理解的现象,自1成了变体最多,价格最离奇的电子邮票,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邮票的炒作成份还是很大的。然而,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蓝电子都不失为一套数量珍稀和潜质优良的收藏品,它的投资前景及价格定位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是当之无愧的珍品。

2013年《米歇尔世界电子邮票目录》蓝电子九枚新票套票标价为1300欧元,盖销套票标价为500欧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