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754期
1996年6月30日,宁国降水量达515毫米,宣城降水达425毫米,宣州市超历史水位105毫米。由于雨量过于集中,造成山洪暴发,吞噬农田与庄稼,冲毁铁路、公路与桥梁,使交通通讯被迫中断,造成宣州市双桥、庆丰、城东几个圩口的溃破。
7月1日,水东镇的230名中考考生仍然被洪水围困,不能到市区来参加考试。通讯也只能与公安局手机联络。镇领导、教委及两所中学的负责人曾派人到宁国县探路,准备绕道而行。而宁国几遭灭顶之灾,整个县城被淹;皖赣铁路向阳段也被冲毁11.1公里,已被迫停运;水路更是水流湍急,不能走。
怎么办?孙令军副镇长紧急与市教委联系,为了这230名考生,要求在水东增设临时考点。市教委主任雷继厚同志接到电传后,立即报告市招委会,市招委会马上形成共识:请示省里,在水东增设临时考点。
7月1日上午12时,电传传到省招委会,正在值班的省招办汤德用副主任顾不得下班,立即请刚到家的有关同志前来开会。会议不到半小时,决定同意宣州市在水东增设临时考点,但考务工作必须按规程严格办理,随后回电宣州。
7月1日下午3时,宣州市接到省里的批准,立即动员起来,研究水东考点的考场设置、监考人员、试卷保管及运送等一切事务。不久,一切都安排停当。面对着涛涛的洪水,试卷怎么去?唯一的办法只有请示市防汛指挥部,调动部队支援。
下午3:50,紧急电话传到市防汛指挥部,正在开会研究救灾的市委书记丁士云、市长朱恩三、常务副市长查仲春等,稍作碰头后决定:为了水东230名考生,决定立即下令前来支援该市救灾的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工兵红一连,让他们在五星圩救过人后,立即返回宣州,在东门大桥上接运考卷去水东。部队很快接到市里布置的这一特殊任务。
宣州市教委经过考虑,决定派我、市招办副主任吴秀敏及熟悉地形的电教馆吴强馆长三位同志,作为护送考卷的人选。当我们三人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稍作准备,临时吃了点东西后,便和司机刘建国同志一道驱车出发了。
这时,城里已灯火通明。防汛期间,街上停满了载有防汛器材的车辆。教委的仪征车便很快来到东门大桥。可是部队仍在救人。颇费了一番周折后,才在北门大桥迎来了部队。“来了,终于来了!”人们高兴得欢呼起来。但船在前方搁浅了,正在下水推!船艰难地前进着,又过了20分钟,船终于靠岸了,这时已是7月1日夜晚11:30。
深夜,激流勇进送考卷船靠岸后,人们才知道,部队的最后一条船上除了有部队的华炯参谋长、机手潘班长,还有市巡察大队副大队长梅著文等同志,及市电视台的女记者林晴。部队虽然很辛苦,但又开动机器向水东方向驶去。
当冲锋舟拐回头企图绕过刚来的浅滩时,却迷了方向,随着一泻而下的洪水,一下子船滑下了3公里。在梅大队长的指挥下,又上行往五星方向开去。当船经过五星来到双桥桥头,桥下的水更加湍急。部队的四条船全部加大了马力,全速前进,装有试卷的船不巧落在最后边。当船急驶时,前面出现了废桥墩,为了绕过桥墩,潘班长朝水域比较宽广的地方冲去,再加大马力时,不料4号船猛力一撞,撞在一潜在水底的桥墩上。这时,船一翘,船尾一沉,进水了,一个漩涡漩来,船几乎翻了个底朝天,好险哪!
船内的水呼呼往下流,“不好,船通了!”“看看,通了没有?”这时有人赶快舀水。此时老天正下着大雨,人们已顾不得这些,说着说着,冲锋舟又被洪水冲着横了过来,涌流对着船帮横冲过来,船又晃了两晃,又几乎翻了个儿。人们这才体会到:生与死只是一念之间,船若翻,将是全军覆没,无一人能生还。我们教委的三位同志各自抱着几捆试卷,欲与试卷共存亡,有点像当年宣城张知州怀抱万名册投河状。此时华参谋长紧急向前呼救:
“李连长,李连长,我们船发生危险,赶快救援!”
连长听到呼救,迅速调转船头,朝4号船驶来。由于洪流涌急,靠了三次未靠上,第四次终于靠拢,才把4号船拖出桥墩,人们终于脱险。经过检查、修整,华参谋长与梅大队长商量决定,冲锋舟不能单放,四条船必须并排同时前进,以确保激流中船的安全。
由于水流很急,并行速度很慢,在接近孙埠的拐弯处,四条船冲了三次,花了两个多小时,未能冲过水湾前进一步,反而倒回来几十米。这时,一条3斤多重的大鲤鱼跳到船上。把人们吓了一跳,以为船又出现了毛病。定晴一看,是条大鲤鱼,心花怒放。女记者林晴沿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也赶快抢着摄下了这一十分生动可贵的镜头。鲤鱼跳龙门,使人们显得活跃轻松起采,大鲤鱼的来到消除了人们刚才紧张的情绪。
这时,速度与安全也不能两全其美了。参谋长决定,1、2号船返回,3、4号船赶往孙埠救人并去水东送卷,两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二天7月2日早晨6:00到达孙埠镇。这时梅大队长的手机响了,是市长朱恩三的声音:
“辛苦了,我们找了你们一夜,你们现在到哪里了?”
“由于忙乱,我们忘了开机了。市长,我们已到达孙埠。”
“才到孙埠?……”市长惊讶了,沉默不语,他在想:我们的同志,与风、与浪、与洪水搏斗了整整一夜呀!
这时查看,船上的油已经不多了,参谋长决定由他的部队带领教委的同志单放去水东,梅大队长与之争了许久,参谋长才允许带上巡警队的陈强巡长,就这样,我们一行6人,又继续上路了。这时,天已大亮,两岸住满了灾民,也有人在看稀奇:
“这么大浪,河中还有船!”不多时,还有人跟着船跑步前进!
经过孙埠,船来到了水阳江的上游,水流更急了。疯狂的洪水横冲直撞,直泻而下,河内不时飘浮着牲畜的尸体、木料、杂物。被冲散来的鸭子和水鸟尽情觅食,但它们找不到栖息的地点。蛇缠在树上,一动也不动。
船开出孙埠7华里左右,来到一个拐弯处,发现剩下的油不多了,“不得了,油不够了!”人们只看到油壶见底了。
“赶快靠岸,赶快靠岸,不靠岸不得了,要翻船的!”潘班长迅速调转船头,转过90度,全速向岸边冲去。刚刚冲上岸,壶中的油一点也没了,机子也全部熄火了,大家都捏了一把汗,人与船总算靠岸了,又一次脱离了飘回去翻船的危险,我们庆幸又逃过一劫!
下了船,问老乡到水东还有不少路,说还有“10里路”,这里叫三羊村。华参谋长、陈强巡长和教委吴强馆长三个人想来个“三羊开泰”,把船背到水东附近的鸡头岭,但试了一下,岸边的涝泥足足有一尺多深,难以行走,况且有的地方缺口不得过。
这时我与吴主任都迅速跳上岸,企图步行到鸡头岭,寻找接试卷的人。当吴主任看到一辆停放的大篷车时,想叫大篷车送一下。一位中年妇女听说是送卷的,忙说:“小七子,小七子,教委送卷子的,你赶快帮送一下。”妇女喊了足足有七八声,一个小伙子在屋里伸出头来说:“你不看水淹了,不得过去,往哪送?”说着他又缩回房子里去了。那知道水东早巳派人沿河、沿公路来接卷子,刚才那位跟船跑的并不是一般看热闹的群众,而是水东中学的李庭坚校长。船刚停不久,他就赶到了,试卷终于上车了。
汽车风驰电掣,终于来到了镇政府门口。等待我们的水东镇的镇长、书记徐平及教办、中学许多的负责同志,欢欣鼓舞,欣喜若狂,一拥而上.抱着试卷跑步前进。车子刚一停.潘班长却倒下了——因为他已经有三天三夜没睡觉了!
心急如焚,彻夜未眠7月2日上午8:30,9个考场230名考生终于按时开考,校园里显得格外神秘、安静。
这时,正在水东救灾的市招委会委员、市人事局长黄发海等人赶来看望大家,在办公室,老师们又讲述着昨天夜里怎样等候、接送试卷的故事。
“哪知70华里的路,平时只要个把小时就能到了,他们却用了10个多小时。”
7月1日晚上7:00出发后,市招生办王根水主任已通过公安局通知水东镇说,估计在当晚上8:00以后可以到达水东镇,可直到10:30还没来。于是,教办主任陈继军、武山中学校长马立春、工会主席周家虹等人冒着大雨出发了。他们派了三辆车在各沿河公路停靠,陈继军等人则逆着泥泞的河道,一跌一滑,在默认中呼喊:
“老邢……”
“吴主任……”
“吴馆长……”
只有雨声、风声、水声及夜间水鸟的鸣叫声,什么也听不到,看不到,翻滚的河水仍然像脱僵的野马在河里横冲直撞,翻卷前进地,陈主任的脑子里曾出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场面。他顺着河路走了一里、二里、三里……十里,到了孙埠了,手电筒按规定的信号“两短一长”打了十几次,喉咙都嘶哑了,但仍不见人影。
这里已是后半夜三点整,人们的心情沉重下来了。在这以前,人们焦急的是试卷什么到,怎样培训,怎样布置考试。现在在陈主任的心里他什么也不想了,“不考,不考明年还可以考;教委三个人没了,送卷子的人没了,我们怎么办啊?怎么能对得住他们的家人啊?”他作出决定,沿河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特别是河中的漂浮物……
陈主任不忍心讲出你们看看河里有没有尸体及破碎的船等,但人们已心知肚明,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什么雨,什么风,什么泥,见你的鬼去吧。我们要看到的是人,人,人……
他们放慢步伐,在风雨中,在大河边,在乱草丛中,像找绣花针那样谨慎、仔细寻觅,但发现的只是垃圾、污物,当他们发现动物的尸体,他们仔细翻检,哪管它有多么臭。他们几班人整整找了一夜,一点线索也没有,有人只说水太大了,水太大了,不忍说出连尸体也找不到了。
天亮后,人们又扩大巡查的队伍,挨个问老乡:“你们看到解放军送试卷的没有?”都说“没有, 没有”。
消息传到镇上,镇里的徐平书记,镇长及分管领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消息传到校园里,领队的教师、家长及考生都紧急地等待着;原来规定7:00集中的监考教师、工作人员也早早来到学校,人们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宣城离水东不过70里,再慢也要到了!”
“说不定发生了什么情况……”
“我们考不考无所谓了,只要人在就好了……”
人们是何等焦虑、着急,心情是何等的沉重。
宣城方面也打了一夜的电话,市教委值班的陈传福与刘工贫同志也急坏了,当班的杨善农副主任在夜里4:00打电话听说还未到,立即报告市防汛指挥部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
7月2日早晨,当我们、解放军出现在校园里,人们欢呼起来了,欢声雷动、欣喜若狂!
1996年的这场大水,让我们体验到在灾害面前人们怎样同舟共济;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在灾害面前人民子弟兵怎样听党指挥,出生入死,冲锋在前;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流露与表达。
,(作者系原宣城二中副校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