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荣艺考故事:初升高美术为什么都是从小画,但结果不一样?
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核心在于培养他们的意识层面,并不是技法层面。因为层次不一样,基础部一定要用最牛的老师,只有最牛的老师才能够把多年教学上的高度和本身积累的经验反推回来,放到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这个部分来。
这是先老师,南鹏画室基础部负责人。初升高想要走美术特长生,考试的内容是什么?通常就是考素描和创作,创作这科给的时间比较少,所以通常来讲更多的是用线描或者是速写这种方式去呈现。素描是必考的科目,录取方式专业X50%+文化/7.1X50%得出的综合分。
每个学校录取的综合分的方式还不一样,有的学校的录取方式有点不一样,比如像双流艺体中学,作为家长来讲是不是意味着要初升高考哪个学校的时候就要提前去了解,也提前要在这个学校的考试上做一些准备,这就是信息差。
家长最好是提前心里就有一个目标,了解这个学校考试内容、考试科目以及录取方式,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不在一线城市,地方上并没有这么好的基础部,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通的少儿机构,应该怎么办?只靠一个寒假或者靠一个暑假够吗?
成都市以外的家长心态要放平,首先不要焦虑,觉得我的孩子就是平时学不了,他会不会手生?寒暑假来学,这个时间分配合不合理?来不来得及?我不认为在画室里面学才完全叫学艺术。
有一项孩子们平时的任务叫生活速写,具体是什么?用绘画的方式去记录在他生活当中能够打动他的那一瞬间的画面,他有感受的画面,把它记录下来。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想法加技法结合的事情,光有想法没有技法的呈现不行,但光有技法没有想法也不行。
而这个想法来源于在生活当中的积累,你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事物的洞察思考能力。
其实画画在我的理解里面也是一种表达,但是表达的前提是脑袋里面要有内容。在外地的这些孩子们如果来不了,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在进步在学习,坚持每天画生活速写。寒暑假集中两个星期到四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提升。认知也好,还是技法上的问题也好,深入的去集中时间去解决,我觉得没有问题。
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绘画过程当中失去了对对象的认知感受,没有对于对象的独特的见解,其实不太能画出很好的作品来。而这种感受力在前期一定是通过大量的写生,所以在我的基础部基本上不太会有临摹这样的事情出现。
理解的基础是什么?好像很多家长机构老师都认为简单的东西叫基础,其实不是。基础阶段核心在于培养他们的意识层面,并不是技法层面。因为好的意识才会影响他好的行为,有更好的感受力,更好的审美能力,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才有可能在所谓的考试里面拿到更高的分数。
所以有很多家长在小孩的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每年给小孩上画画的兴趣班,在少儿机构那一年要花2万、3万、5万,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核心是因为有很多少儿机构是当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并不知道每年的高考艺考在考什么,并没有从每年的考试里面来反推。
其实基础部的老师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打底子一定要打好,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审美,未来才有可能会考得好,大胆去犯错,发现问题。因为层次不一样,不是每张要求画的要特别完美,但是要把知识点给表现出来。
基础部一定要用最牛的老师,只有最牛的老师才能够把多年教学上的高度和本身积累的经验反推回来,放到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这个部分来。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收获的肯定就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问题了。
是不是真正的应该思考一下小时候培养的方式对不对?考了8级,但是最终到回归到高考艺考的时候,离艺术很近,离艺考就很远。
在我的理解里面,小孩小时候学画画,还像以前少儿培训班一样,急于给家长一个交代。但是我在今天南鹏的基础部,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急于向我要结果的,每节课都问我要一个课效的那种家长,是要被我批评掉的。甚至我觉得你可以不选南鹏,任何一样东西,你想要去学好它,你需要用时间去沉淀,你需要让孩子不断的去发现我自己的优缺点,这过程是很关键的。
如果说完全是以这种作品的好坏,或者追求画面的一个效果,作为一个教学的导向,我觉得这个完全是一种错误,虚假繁荣,孩子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初升高美术特长生,是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