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衔接试卷含答案解析

初升高衔接试卷含答案解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2 02:19:21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1)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②,曾有好车,借( )无不( )给。有人葬母,( )( )借( )不敢言。阮后( )( ),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焚( )。

①阮(ruǎn)光禄,即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②剡,即剡县,今在浙江嵊州。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阮裕是一个_______的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者:……的人。 皆:都。 意:心里想。 欲:想要。

而:但。 闻:听说。 之,代词,代这件事。

何以车为:何……为,干什么。 遂,就,于是。

之,代词,代那辆车。

2.略。

3.阮裕是一个乐于助人/有爱心/慷慨无私的人,原因是一个与阮裕没有很大交情的人因某件旁人看来较为晦气的事向阮裕借车他都肯借。(阮裕是一个直率的人,阮裕不愿意保留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于是焚烧了马车)

翻译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2)

雪夜访戴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④诗。忽忆戴安道⑤;( )戴在⑥,( )便( )夜乘小船( )之。( )宿( )( ),( )门不前而( )。人问其(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①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③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④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⑤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⑥剡: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根据文章内容,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________的人。
  2.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王子猷所居之地是_____,时间是_____。
  3.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隽永,请从原文中举出一个例子,将找到的句子写在下方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眠觉:睡醒。 因:于是。 时:当时。 即:即刻。

便:就。 就:靠近,到,去,此处有“拜访”之意。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经,经过。方,才。至,到

造:到、至。 故:原因。

  1. 王子猷是一个潇洒率真/任性放达/不拘形迹的人。
  2. 山阴;雪夜
  3. 示例: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翻译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3)

李廙有清德

李廙( )尚书左丞①,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 )( )权,( )( )廙宅,( )至寝室。见其门帘甚( ),( )令( )( )广狭,( )粗竹织成,不加缘饰②,将( )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 )。

①尚书左丞:官名②缘饰:修饰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见其门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文章是如何体现李廙有清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担任 方:正 秉:执掌 尝:曾经 造:拜访 延:邀请 弊:破旧 乃:于是,就 潜:偷偷地 度:量 以:用 以:把 去:离开

2.略。

3.侧面描写。①通过刘晏的眼睛发现了李家的门帘“甚弊”,巧妙地点明李的俭朴;②由刘晏想给李虞赠一个门帘,派人“潜度”门帘,让人进一步了解李虞不仅俭朴,更是严于律己的好官;③写刘晏给李虞送“粗竹织成,不加缘饰”的门帘,去三次却不敢开口,将李的清正品德表现到极致。

翻译

李廙担任尚书左丞时,有清廉的美德。他的妹妹是刘晏的妻子,刘晏当时正掌管大权,他曾经拜访李廙,李廙请他到家里坐。刘晏看到李廙的门的帘子十分破旧,就命令手下偷偷地测量门的长和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廙。刘晏多次带着门帘去李廙家,都不敢提这件事就离开了。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4)

郑①人买履②

郑人有( )买履( ),( )自( )( )足,( )( )之其( )。( )( )市,而忘操之( )。( )( )履,( )曰:“吾忘( )度。”( )归取之。及反,市( ),( )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信度,( )自信也。”

①郑: 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②履: 鞋子,革履。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人“遂不得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欲: 将要,想要。 者: ……的人。

先: 首先,事先。 而: 表顺承,意为然后。

置: 放,搁在。 其: 他的,指郑人的。

坐: 通“座”,座位。 至: 等到。

之:到 操之:拿量好的尺码。之,代尺码

已: 已经。 得: 得到;拿到。

乃: 于是(就)。 持: 拿,在本文中同“操”。

及: 等到。 反: 通“返”,返回。

罢: 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 于是。 曰: 说。

宁: 宁可,宁愿。 无: 不

自信: 相信自己。

  1. 略。
  2. 直接原因: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根本原因: 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 启示: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翻译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5)

记游松风亭

( )寓居( )惠州嘉祐寺③,纵步( )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 )亭止息( )。望亭( )在木末⑤意谓( )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 )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 )兵阵⑥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⑦也不妨熟歇⑧

①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②惠州:今广东惠阳县。③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④宇:屋檐。⑤木末:树梢。⑥兵阵:两军对阵交锋。⑦恁么时:这时候。⑧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3.作者在谪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乐,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______的一面。

答案

  1. 尝:曾经。 寓居:暂居。 纵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尚:还。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2.略

3.天真/乐观/旷达/豁达

翻译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6)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①。兔( )( )株,( )颈而死。( )( )其②而守株,( )( )( )兔。兔不可复得,而( )( )宋国笑。

①株:树桩。②耒:一种农具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守株待兔”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你知道也表达了相同道理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

  1. 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也不能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4.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守株缘木、缘木求鱼(答案不唯一)

翻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小升初文言文衔接专题练(7)

遗诏敕后主

( )疾,( )下痢耳,后转杂他病,( )不自济。人五十不( )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 )?不复自( ),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 )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贤惟德,能( )于人。汝父德薄,勿( )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 )人意智。闻丞相( )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 ),未送,道( ),可自更求闻达。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刘备希望后主成为一个_______的人。

答案

1.初:最初 但:只是 殆:恐怕,大概

济:救济,挽救 称:称作 恨:遗憾

伤:感伤 叹:惊叹 惟:只有

服:使别人信服 效:效仿

益:对……有益,对……有帮助

为:给(你),替(你),帮(你) 毕:完

亡:同“无”,丢失。

  1. 略。
  2. 启示:要坚持从小事、好事做起,不要做一点坏事。
  3. 德才兼备(从“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中可观一二)

 翻译

 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只有贤明和德行能够让别人折服。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你不要仿效我。可以读《汉书》、《礼记》,空闲时遍观先秦诸子学说及《六韬》《商君书》,这些书对人的思想和才智有益处。听说丞相为你抄写的《申》《韩非子》《管子》《六韬》都已经一并抄好了,还未送到你那里,在路上已经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