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试卷

小学教师资格证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8 03:30:25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A. 昆体良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答案:A

解析: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是《政治学》;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其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的著作流传下来。

  1. 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 )教育理念。

A. 前制度化

B. 制度化

C. 非制度化

D. 前三者兼有

答案:C

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期逐渐出现了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1. 有人把教育隐喻为 “塑徒”,称教师是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成熟论

C. 外铄论

D.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答案:C

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把教育隐喻为 “塑徒”,称教师是 “人类灵魂工程师”,强调的是教育及教师等外在因素对人的塑造作用,属于外铄论观点。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成熟论强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小明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他觉得获得高分的原因是自己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的料,这实际是将成功归功于( )。

A. 努力

B. 运气

C. 难度

D. 能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小明认为自己获得高分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的料,即认为自己具备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是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是( )。

A. 指导法

B. 练习法

C. 演示法

D. 实验法

答案:B

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题干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完成操作、解决作业习题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符合练习法的特点。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 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通过 “我和爸爸比童年” 活动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该教师运用的德育原则是( )。

A. 正面疏导

B. 因材施教

C. 长善救失

D. 知行统一

答案:D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属于理论教育,鼓励学生通过 “我和爸爸比童年” 活动直观了解发展变化属于实践锻炼,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 “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 复杂性

B. 示范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答案:C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 “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等方面;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1. 课外活动根据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或学生的不同愿望开展,说明它具有( )。

A. 实践性

B. 灵活性

C. 资源性

D. 娱乐性

答案:B

解析:课外活动的灵活性体现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或学生的不同愿望开展。实践性强调课外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资源性并非课外活动的典型特点;娱乐性强调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但题干强调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更突出灵活性。

  1.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 个别教学制

B. 道尔顿制

C. 班级授课制

D. 分组教学制

答案: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个别教学制是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地教,它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但不利于大面积培养学生;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不利于大面积培养学生;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虽然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但相比之下,班级授课制在大面积培养学生方面更具优势。

  1. 心理学家汉密尔顿最先做了注意品质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发现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六颗以上的石子。这反映的是( )品质。

A. 注意的范围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稳定

答案:A

解析: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汉密尔顿的实验中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六颗以上的石子,体现的就是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1. 俗话说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 激情

B. 应激

C. 心境

D. 热情

答案:C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人逢喜事精神爽” 体现的是一种持久的、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属于心境。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热情不属于情绪状态的分类范畴,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表现。

  1.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 “好孩子” 取向阶段

B. 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D.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答案:C

解析: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好孩子” 取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的儿童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1. 把若干相关学科内容加以筛选整合后,按照一定的体系合为一体的课程形态是( )。

A. 学科课程

B. 行动课程

C. 核心课程

D. 综合课程

答案:D

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它将若干相关学科内容加以筛选整合后,按照一定的体系合为一体。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行动课程即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1. 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 原始社会教育

B. 奴隶社会教育

C. 封建社会教育

D. 近代教育

答案:A

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奴隶社会教育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 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四书五经” 等儒家经典,教育具有等级性;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方法上采用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方法,教育手段逐渐多样化。

  1. 教育目的不仅为教育指示了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未来方向,而且还提供了现实教育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功能。

A. 定向功能

B. 调控功能

C. 评价功能

D. 激励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是指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题干中强调教育目的为教育指示未来方向,提供现实教育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体现的就是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评价功能是指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激励功能是指教育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结果指向就会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1. 当有学生中暑时,下列选项中做法错误的是( )。

A. 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处

B. 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

C. 让病人躺下,垫高头部

D. 服用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答案:C

解析:当学生中暑时,应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帮助散热,并可让其服用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让病人躺下时,应垫高脚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改善脑部供血。所以 C 选项做法错误。

  1. 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过一会儿视觉才能恢复正常,这一过程叫做( )。

A. 暗适应

B. 明适应

C. 前摄抑制

D. 后摄抑制

答案:B

解析:明适应是指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题干描述的是从暗处到光亮处视觉恢复正常的过程,属于明适应。暗适应是指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1.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刻板效应

D. 晕轮效应

答案:D

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也称为光环效应。题干中人们根据个人好恶对他人作出判断,然后推论出其他品质,符合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1.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迁移的是( )。

A. 学生学习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测验一元二次方程

B. 学生学习古诗文后,教师让学生默写

C. 学生刚学习一篇文章,教师设置真实情景演示出来

D. 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作业是两位数加法

答案:D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后,将其运算方法等经验迁移到两位数加法作业中,体现了迁移。A 选项教师测验一元二次方程是对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考查,未体现迁移;B 选项学生默写古诗文是对所学古诗文的巩固,未涉及迁移;C 选项教师设置真实情景演示文章内容,是教学方式,并非学习迁移。

  1. 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形式是( )。

A. 科技活动

B. 小组活动

C. 个人活动

D. 学科活动

答案:B

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就某一活动内容组成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小组活动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科技活动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为目的的课外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学科活动是以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参考答案

  1.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一)

材料:

王老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对西沙群岛有了直观的感受。然后,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描写西沙群岛海水、海底生物、海鸟等方面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是如何体现西沙群岛的富饶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王老师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阅读结束后,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每个小组都积极参与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王老师邀请了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王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写作手法。

在课堂的最后,王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 “我心中的西沙群岛”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二)

材料:

张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他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如书本、黑板、窗户等。接着,张老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样子,那怎么求它们的周长呢?” 引导学生思考。

随后,张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通过测量边长,尝试计算它们的周长。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张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于是,张老师请了一位已经计算出长方形周长的同学到讲台前,让他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位同学说:“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张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方法,并进一步引导:“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个特征来计算呢?” 经过思考,同学们纷纷找到了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最后,张老师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6 小题,任选 1 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 1 小题计分,40 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 为中文与社会,27 为数学与科学,28 为英语,29 为音乐,30 为体育,31 为美术)26.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 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2) 为本课设计 3 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15 分)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15 分)

参考答案

(1) 教学目标

(2) 课堂提问及理由

(3) 导入环节设计

27.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呈现了以下内容。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的特征。那怎么求它们的周长呢?

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得到了它们的周长。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它的周长就是 4 3 4 3 = 14(厘米)。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更简单。比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5 厘米,它的周长就是 5 × 4 = 20(厘米)。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 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2) 为本课设计 3 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15 分)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新授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15 分)

参考答案

(1) 教学目标

(2) 课堂提问及理由

(以上内容来自豆包,仅供参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