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题库及答案解析视频

教育学试卷题库及答案解析视频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8 02:58:44

一、在班会上,班主任播放班级活动视频,使学生体会到班级的力量、友谊的珍贵,班级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该班主任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说服法又叫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主要方式为:1、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2、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如参观、访问和调查。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的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主要方式为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等。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情感陶冶法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题干中教师通过播放班级视频活动这一"良好的情境"来熏陶感化班级学生,因此情感陶冶法更符合题意。

  该题的选项:D。

  二、教师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德育的原则是()

  A.启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导向原则

  启发原则属于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疏导原则,也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导向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到首位,对学生的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三、把培养健全的人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是()的特征

  A.社会模仿模式

  B.体谅模式

  C.认知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也叫社会学习模式,是美国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认为人的品德是社会环境发展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的解释作用于情境。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体谅模式"是教师在德育过程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的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德育观。

  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的皮亚杰从理论上提出,美国的科尔伯格给予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

  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路易斯.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这种模式注重价值观的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四、使用诸如"有人在十字路口摔倒了,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机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和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设身处地,以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关行为后果

  B.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要

  D.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体谅模式由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首创。麦克菲尔等人在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即《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设身处地》包括《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其中《后果》单元有71张"情境卡"组成。《后果》意在纠正那种仅仅根据甲如何看待乙来思考道德的倾向,激发学生超越一对一关系的道德,采取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进行思考,以增强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推测能力。情境卡中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五、安排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这符合德育内容管理改革的()

  A.规范化原则

  B.科学化原则

  C.序列化原则

  D.系统化原则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六、班主任王老师在"每周一星"评比活动中将表现好的、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鼓励。王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指导实践法

  D.陶冶情操法

  品德评价法又叫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陶冶情操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的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根据题干的意思分析"将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鼓励。"是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来促进学生的品德的发展,因而品德评价法符合题意。

  该题的正确选项:B。

  七、某初三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看后特别生气,认为要对之严肃处理,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该男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德育规律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B.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C.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采取的是一种粗暴的、强制的手段,结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学生休学。

  八、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努力的过程。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以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九、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阶段包括()

  A.改过自新阶段

  B.醒悟

  C.巩固和稳定

  D.转变

  学生不良品德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自信阶段)。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CD。

  十、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陶冶情操

  B.培养习惯

  C.组织学生交往

  D.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同一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组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