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卷上写什么都会变成真的

在试卷上写什么都会变成真的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6 17:22:29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科举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大概已经经历了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除了那些有真才实学天赋异禀或者勤劳努力的之外,自然也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为了通过这场关乎于自己乃至于家族富贵的重要考试,而使用了大量的“科技与狠活”以希望飞黄腾达,而这些古人在考场上能玩的有多花呢?[啤酒]


1

科举中的“科技与狠活”

其实在科举刚刚出现开始推行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不糊名的。糊名,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卷子的名字都用一张纸糊住,而阅卷的考官们需要在不知道试卷的主人是谁的情况下,对试卷的水平进行打分。

而一开始并不糊名的科举考试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在阅卷人进行看试卷之前,其实对于考生就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结果,那就是如果你没有名气,或者说没有门路,那么即便是写得好也难以入考官眼里。

比如不久之前上映的《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桥段,那些真的有才学和能力的人,因为家里门第不高,或者说没有门路投递,只能去取悦高官贵族们,从而让自己的卷子能被正常的对待,有“诗佛”之称王维就是走的玉真公主的门路,才最终投递成功的,而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多次投递不中

而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限制了考生们的“发明能力”,毕竟核心还是“拼身家”和“拼声望”么,考不考试什么的都不太重要。而到了大宋这种制度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糊名制度,还会把卷子上的内容再誊抄一遍,在这两重制度的“保护”下,考场作弊就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专业起来。

比如这个就是他们在作弊的时候使用的小抄,长度仅仅只有不到七公分宽度不到五公分,厚度更是仅仅只有两公分不到,却在其中写了整整二十万字!把儒家经典的“五经”内容全部记录其上不说,更是有当时大儒的注释和解读,整本“小抄”堪称是一件艺术品了。

但是这种直接夹带纸质作弊资料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并且明令禁止了,也正是因为太容易被发现,考生们只好另辟蹊径,很快大家就想到了,纸上可以写字,衣服上不是也可以么,于是他们用老鼠的胡须制成的“鼠豪笔”,在自己随身的衣服上写上字迹,从内穿的衣服,到所穿的袜子和鞋子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抄”。

天可怜见,说实话这个尺寸,小编用现代的那些特别细的中性笔写硬笔字都难以写出来,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用软笔写出来的,而且字体板正甚至还能看出来运笔时留下来的笔锋,不得不令人感叹真的有这么强的能力,任真读书估计也早就考中了。何必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搞这么个抽象的东西呢?

但是我们自然也知道,你有作弊的“良策”,但是用多了就不好使了,毕竟只要有一个被查出来,那么就意味着一串被发现了,这就导致了科举的检查也开始越来越严格。从翻开考生所携带的文具,到要求考生脱下衣服检查,甚至你缝了多层还要拆开来检查。甚至所携带的干粮也会被捏碎,用来检查是否有夹带。

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伴随着越来越严格的随身物品检查,越来越多的“科技”就被发明出来了,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一些颜料刚写上去的时候是透明的,但是随着温度升高之后之前所写的“透明字”就会变黑显露出来。甚至后来为了避免检查,还发明了只能显示2-3天的版本,防止出考场时被查。

比如考生一开始进来的时候身上所穿的衣服内侧是干干净净的,但是进入以后偷偷的用蜡烛烤衣服上用特殊的颜料所写的地方,然后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操作。还有一些会把自己的“小抄”塞到人类身上那些本来不是用来塞东西的地方,属于是有味道了

而历代帝王显然不喜欢这些小机灵鬼,为了避免这些“科技与狠活”被后面的学生们继承发扬,科举的检查制度越来越严。到最后,甚至变成了要像押犯人一样要把考生剥个精光,并且严格搜身加对于身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区域都认真的检查。

而就算如此还是只能解决“科技”这一关,对于那些“狠活儿”党们自然还有办法克服,其实我们听著名的戏剧“女驸马”就能发现一处不是很对的地方,虽然在戏曲里但是居然可以用自己未婚夫的身份,女扮男装混进考场甚至高中状元。

那么有些神奇的操作想必家就可以联想出来了,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而且没有相机的年代,真的有必要自己亲自去考场参加科举么?也因此找枪手,就成成了莘莘学子们另一种主流的作弊选择,甚至在有些地方还专门发展起了成熟的产业链。有记载说唐朝考试的时候,曾就有过某次考试,参加的人有十分之三四都不是本人。

甚至在《新唐书》中就有记载过,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温庭筠,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始终差了那么点运气,自己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但是帮别人替考却直接高中状元,后来这老哥直接就走向了专业的代考道路,甚至有过一次考试直接替八个人答卷的记录,堪称替考界的鬼才。

古代考生这么多新奇的点子和让人“眼前一黑”的操作是不是让你很震惊?其实不光是古代,甚至是现代也都有不少的奇葩作弊操作,比如之前就有人提出,可以用能接受信号震动的圆球,塞入一些敏感的部位里,然后通过特殊的频率就可以进行一些信息的传递

甚至还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括约肌的力量,然后在这个小珠子上面加上可以按压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用特定的频率触发,就可以向外部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得不说这种天马行空的思路,真的看的小编是满头大汗浑身发麻。

2

比“科举作弊”更加离谱的是“科举舞弊”

但是不管是“科技”还是“狠活儿”在真正的大哥“舞弊”面前可以说都不值得一提,毕竟前面两个说白了也只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的水平,而舞弊可以说是真正的“逆天改命”的操作。

比如就曾经有“割卷”这样的离谱操作,什么是“割卷”呢?其实会直接贿赂当地的科举官员,让负责的人在考试后,把自己的试卷和考场里真正优秀学子的试卷进行一个互换。正可谓是真正的防泄漏往往是对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枪手啊。当然在这里强调一下,一般这种情况被发现的话基本都是“株连”n族的大罪。

而一般来说,除了在考场里操作,还会有一种被称为“虚词”的巧妙手段。负责科举的考官或负责阅卷的大员们,通常会事先设定一些特定的虚词作为暗号,并放置在试卷的特定位置。当考生在作答过程中不经意地使用这些虚词时,阅卷官员便会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从而给予更高的评分或直接让他们上榜。

这种手段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流行,成为了许多考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即使文章的内容再离奇,比如“一行黄鹂鸣翠柳,两只青蛙呱呱叫”这样的离谱文章,但是只要考生能够正确的对上暗号暗号,就能轻松地获得高分获得录取。

甚至还出现过从试题到阅卷科举的所有环节全被人打通,结果让一个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痴傻儿考上了举人的奇葩情况,甚至就连排下去的钦差都被买通,连当地总管大员都没法继续查下去,最后闹到皇帝亲自下场都查不清楚,只能不了了之的离谱情况

而也正是因为有着严重的明的暗的“舞弊”现象,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当时参加科举的考生,不得不走上了“作弊”的道路,毕竟在古代一个成功靠上了了科举的的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都可以将一个小型的家族兴盛起来,比如著名的故事“范进中举”,一个破落穷秀才一朝中举立马就有同乡投献,有富户结交。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明明没有学成甚至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考生,也会想着通过“作弊”这样的行为“拼一枪”试一试运气。看看自己能不能以此平步青云,而自己落榜往往也不会认为是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会是认为自己成了“舞弊”的受害者,这也就逐渐形成了畸形的古代科举情形,“舞弊”和“作弊”层出不穷,方法也在不断的对抗发展。


参考资料:

海峡网 -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