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试卷选择题答案相同

两份试卷选择题答案相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26 11:41:27

距离开学还有十来天,杭城不少中小学老师开始家访。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组的十多位班主任,最近不是在家访,就是在去家访的路上。有位班主任芦琴燕设计了一份“默契试卷”,到了学生家里,家长和学生现场“测试”5分钟,老师“监考”,之后面对面点评。

学生和家长同考一份“默契试卷”

芦老师是90后,教龄三年。

记者非常好奇,问她:“有没有家长感受到一点重回考场的瑟瑟发抖?”

芦老师笑说:“我目前去了8家,家长和孩子都比较淡定,有妈妈看到问卷标题是‘默契’,还说挺有趣的。”

不过做问卷的过程里,还是有些地方比较有意思,芦老师都默默记下来。

因为有些家庭芦老师还没去家访,所以记者只能放几题,给大家保留点神秘感。

芦老师的家访流程是这样的,先问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做过班干部等。之后就开始现场“考试”了。家长和孩子分开就座,答题时间5分钟。

几家走下来,发现学生做起来很快,最先交卷。家长们则比较谨慎一些,思前想后才落笔。

除了第一题和最后一题是填空题,其余都是选择题。

一般来说,试卷第一题都是送分题,问的是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天。没想到,8个人里,有两个男生不会做。

“有个妈妈一看到这题,就望着儿子露出迷之微笑,感觉儿子应该不会答。果然,妈妈的直觉很厉害,这名男生老老实实写了‘不知道’三个字。”芦老师说,还有个妈妈担心这个小测试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第一印象,悄悄递眼色,告诉了孩子。

“其实家长想多了,卷子只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我上门因一时忘词而出现尴聊的情况,二是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对于对方的认知有没有偏差,父母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等。其实不会影响我对孩子的印象。”芦老师给家长宽宽心。

再来看看另一题,你觉得自己(孩子)的优点主要在哪些方面?选项有身体素质高;性格好、朋友多;文学、艺术等才能多;成绩好;自觉、守规矩;孝顺、体贴人等几项。

“这是一道多选题,充分展现了‘娃是自家好’的真理。孩子们都比较矜持,选个一两项。但是家长就不一样了,大多数家长选了三四项,还有人差不多把所有选项都勾上了。”芦老师说,家长欣赏孩子,这很重要,能给孩子带来很多鼓励。

到了最后一题,也算是全卷最具“灵魂拷问”的一道题:在沟通交流、相互理解上,你会给父母(孩子)打_____分(10分满分)。

“这道题其实大家打的分数都差不多,平均8分。但是有位妈妈给孩子打了6分,被孩子刚巧偷瞄一眼看到,感觉孩子一脸震惊。”芦老师说。

卷子做完,芦老师对一对两份,发现答案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就和家长、孩子好好聊一聊。比如上面这个给孩子打6分的妈妈,是觉得跟孩子年龄差比较大,担心沟通起来有点观念不同。最后,根据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芦老师也会给出一些关于高中学习、关于生活、关于沟通的小建议。

贵州黔东南支教刚返回

又马不停蹄投入新学期家访工作

另一位高一班主任张国军老师,从8月初到现在已走访16户家庭,让他有点意外的是,很多孩子都会问他一个问题:贵州孩子学习苦不苦?

问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张老师刚刚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去年8月,张老师主动请缨,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在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杭黔班任教,主要承担这些班级的政治教学。除了日常上课,还有晚自修,张老师还经常对学习薄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

“大家都很关心贵州的学校怎么样,孩子们怎么学习的,和杭州孩子比,贵州孩子学习苦不苦。”张老师说,贵州孩子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当地条件确实比较艰苦。

他随手翻开朋友圈,点开两张图,就是他支教班里的学生,男生暑假去工地搬砖,手上已经磨出了血泡,还有女生去服装厂勤工俭学。

听到贵州这些事情,张老师说,孩子们都比较震惊。“这段支教经历也带给我很多深刻的感受,这些对于我之后的教育教学,也提供了不少鲜活的素材。”

最近的杭州,每天都是高温炙烤。张老师一般乘坐地铁或打车家访,一天里,身上的衣服往往湿了干,干了湿,来回好几次。

“这点苦和我支教班里的那些孩子比,不算什么。”张老师说,其实学校没要求老师做全班家访,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学生情况。但是他总想,通过和孩子们、和父母亲面对面交谈对每个孩子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一天在外15小时

每天开出100多公里

早上6:40出门,晚上9:40才到家,当天一共去了六七户家庭,这是汪旭东老师最近的一天。

汪老师是90后,15年到杭州工作,一直都在做班主任。

今年带了新高一,想深度了解一下班里的孩子,前期发过一份表格,请大家填写个人和家庭情况。汪老师收好表格,专门做了整理,给每个学生做了个小档案。之后,开始进行家访。

“我请家长们先来报名,告诉我他们方便的时间,我再来按照区域大概分一下。”汪老师说。

那天持续在外15个小时,除了家访时间,还有路上的时间。

汪老师家住临平,先开到西湖区三墩附近。正家访时,接到另一位家长电话。原来听汪老师去三墩了,那位家长说他家就在隔壁,邀请顺道走一下。后来,就临时加了一户。

“上午三家走完,已经下午13点多了。之后又临时加了一户,晚饭时间省下来,再跑一户。当晚8点多完成家访。到家后才吃上晚饭。那段时间,每天开车都有100多公里。一箱油很快就没了。”汪老师说即使很辛苦,但还是尽力到学生家里走走,因为能看到很多东西,比如孩子的学习氛围、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等,这对以后的家校沟通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多走一点。

每家的家访基本上都在1小时及以上,汪老师说即使这样,还感觉有些不够用。不过后续的家校沟通还会持续。

还有一位新高一班主任,专门做了份家访地图,家访前还给自己布置了项“作业”。这位老师名叫胡家成,这是他带的第二届高一新生。

他要去自己为每一位受访的学生,“做一份小记录”、“听一个小愿望”、“定一个小目标”、“制一份小计划”。“学生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特点等,都记下来。听听大家的愿望是什么,在了解了同学们的基本情况后,帮助大家定个小目标、小计划。”

浙大附中利用假期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已成为学校传统。学校不断践行“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其实老师们全杭州到处跑,都是为了更快更多了解学生,了解家庭,让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能尽快走入正轨。

那么最后,就祝同学们新学期顺利!(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张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