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某市突发奇想,仿佛一下抓住了提高分数的牛鼻子,或者是捞到了救命稻草,全市放大招:决定在1月中旬举行“师生同考”。
老师和学生试卷相同、考试时间和评分标准相同,师生试卷混合同改,并以这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能力、评优评先、晋级职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原先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全变了,“分分分,老师的命根;考考考,领导的法宝。”
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岁末年初,教育又卷出了一点新高度,有人总是专业的事情干得很扯蛋;扯蛋的事情干得很专业。
道理很简单,一个好老师是否是好老师,不是由老师会不会做题决定,而是由老师的教学水平来决定,甚至也不是教学水平,而是老师的育人水平来决定。
老师也不是不要做题,而是没必要和学生比拼做题。这是一种落后的教育观,是把教育弱化为做题或应试的教育倒退,是典型的懒政和惰政。
更要命的是,某些部门还要以考分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作为评优评先、晋级职称的重要参考。分数崇拜到了如此地步,实在可悲可怜可叹。
如果教育这么简单,全都“师生同考”好了,也不需要额外命题、监考,添人不添菜,多加几双筷子就好了,可说是小成本,大收益哩。
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后来说要有一缸水,但这都不够用;后来说要有一池塘的水,够是够了,但这一池塘的水是死水,臭水,所以还是不行。
老师要做小溪、小河、大河、大江,这才能保证给学生每一碗水都是清净的,解渴的,都带着时代的浪花。
但老师不是要与学生比拼水的多少,而是比给学生一碗水如何给得巧妙,给得艺术,或者如何引导学生自会取水,自会找到真理的大海。
学生获得这一碗水的成本,以及对学生的身体和骨骼产生更好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你让郎平与中国女排队员同一标准对打,你不是铁榔头吗?你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吗?我以你的扣球确定你的执教水平,然后决定你是否评优评先。这不滑天下之大稽吗?
你让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与马龙或者小胖干,那肯定被虐得渣也不剩,但你能说刘国梁不是一个好教练?
甚至你还让唐僧与悟空比赛,一个跟头翻多远?唐僧干不过沙和尚,甚至连女儿国的国王也干不过,但你能认为他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你会说,师傅领进门,那些都是教练,与我们的老师不同。你现在让丘成桐大师与丘班学生比试,你敢肯定丘成桐大师会赢?
老师在教,不在考。就像制定这个政策的领导一样,让你和单位年轻人一样去跑马拉松,你不也死翘翘。
为了练练兵,提高老师的实战能力和水务水平,采用“师生同考”,初衷也许并不坏。在写作中提高写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但问题是,老师们岁数大了,讲题夸夸其谈,思维敏捷,旁征博引,但解题速度不行,或者老眼昏花,手发抖,提笔忘字,让他们同考遭大罪了。还未考试,很多老师就夜不能寐,三魂吓掉两魂半。
本来教书就卷出了天际,现在又出这个幺蛾子,老师又被折腾,负担就更重了。女教师恨不得举身赴清池,男教师恨不得自挂东南枝。
其实任何老师都会主动做题的,但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慢慢思考题目之中,学生会在哪里出现思维障碍。老师都把题海留给了自己,把好题留给了学生。但让老师和学生比拼,老师确实比不过,老教师更加比不过。
带来的问题就是:年轻教师可能会获得好成绩,他们的水平被认证了,或许就会想,既然我考得这么好,学生学不好,那是他们的问题,不要来怪我了。
过去还比较尊重老教师,参与青蓝工程,虚心让老教师传帮带,现在嘴巴不说,心里失去了全部的尊重。
老教师考得不好,学生也找到理由了,原来老家伙自己都不行,教得不好,怪不得我学得不好,这下也找到理由了。
其实广义上来说,老师每一次都是“师生同考”,只是时间地点不同而已。学生考过的试卷,老师要评讲,怎么可能不认真做一遍呢?
但你让师生同考混批,还要与这个那个挂钩,动机明显不纯,意图就是要让老师出丑,或者要拿捏老师。
当下的应试教育极为猖獗,学生重负,老师倦怠,家长焦虑,社会不满,学校无奈,所有人都躲无可躲,退无可退。卷也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现在“师生同考”又横空出世,强化了刷题导向,加剧了应试的军备竞赛,最终必将成为历史的笑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来源公众号:王开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