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开学了!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盼着孩子的成绩变好,通常我们想到的就是让他们更努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并且建立和使用错题本。
然而很多人这么做了还是没有效果。
最近重读《学习的逻辑》,书中提到“学习领域中低矮的果实”。
在一张考卷中,如果把基础题比作低矮的果实,这是大部分孩子努力后都能拿到的,而压轴题则是高处的果实。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做好基本方法就很有效,因为小学的学习内容很简单,孩子把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做到位,低矮的果实都能摘到。
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卷的加剧,学习内容越来越难,考试难度越来越大,果实也就越来越高,光靠这些基本方法完全不够。
要想摘到高处的果实,需要梯子,也就是精细的深度的学习方法,才能应对初高中的学习难度。
有人说,网上有很多学霸分享的经验,拿过来用就可以。
但信息泛滥的今天,如何分辨学习方法的真伪?面对两个学霸互相矛盾的观点时,该听谁的?针对于个体的经验能不能适用于自己?都是问题。
比如有人分享,只要认真听讲就能拿高分,这个同学可能在重点中学重点班,师资雄厚,光听老师讲的课,成绩也差不到哪儿去。
有人认为多做高难度的题能对课内形成降维打击,这个同学可能是学霸,对于普娃,这么做只会打击学习兴趣。
有人说自己看书就能预习好,这个同学可能自学能力很强,而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孩子认为这种方法很枯燥,根本看不下去。
这些经验都只对当事人有用,而对其他人来说未必。
要想摘到高处的果实,必须有深度和精密的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必须是超越个体经验的,具有普适性。即便不能做到对所有中学生绝对管用,也要做到对大多数中学生有参考价值才行。
这种方法必须是清晰的,没有含糊的地方。
这种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必须是高度落地实操的。
这种方法包括结构化思维、流程思维、信息循环等思考模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用思维能力促使成绩提高,实现应试和素质同步成长。
接下来,我会把书中这种高效精细的方法慢慢分享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