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妹,布丁妈,在家庭群里发牢骚,说布丁有些特别摆烂。
怎么会这样呢?
之前,布丁以高分通过MAP考试,自信心高涨,觉得自己可以走国际路线,好学校随意挑选。于是,她对目前公立学校布置的任务开始敷衍,包括每天三小时课后作业、周末八张试卷等。她虽未完全放弃,但拖延和应付的态度,堪比职场老手。
我对布丁妈说,这是人之常情。成年人一旦认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也不会在原单位全力以赴。如果没有退路,人不得不努力,一旦发现有其他选择,就会有“放松感”。
我还安慰布丁妈,这只是“中国式摆烂”,或称“好学生摆烂”。布丁实际上坚持了底线——每天按时上下学,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成绩也没有一门不及格,还能达到九十分。
如果这算摆烂,那你肯定没见过真烂!
就像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
这让我笑了,但接着又有点想哭。
实际上,中国家长提到孩子摆烂,大多是这种好学生式摆烂,再怎么摆烂也不会做出格的事,比如辍学、逃课、成为街头小混混,成绩也能保持在及格线以上。
中国式摆烂太卑微了。
放在西方,这哪里叫摆烂,简直叫自强。
02中国父母是否普遍对孩子期望较高?观察身边的西方人,似乎只有社会顶层或中上阶层才会对孩子提出如此高的要求。
无怪乎有人感叹,中国人如何在每个生活阶段都感到如此疲惫?就像终身浸泡在水中,从小升初到中考,再到高考、考研、考公,刚从一个挑战上岸,又面临下一个挑战,永无止境。
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资源相对有限,平均分配下来就显得不足,这导致了人们在各个方面的竞争激烈。
- 其次,与美国短短200多年的历史相比,中国承载了5000年的文明史,其中大部分时间充斥着战乱和流离失所,这种不安全感已经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中。
- 再者,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倡导积极入世,而消极避世往往被视为仕途不顺时的权宜之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我们的集体理想,也是教育子女的传统。
尽管许多中国人生活压力大,幸福感可能不高,但他们通常不会选择自暴自弃。
因此,如果孩子表现出所谓的“中国式摆烂”,也不必过于担忧。这可能只是他们暂时休息的方式,一旦有了新的目标,他们仍会继续努力前行。
03最后,我想提醒各位,我们的孩子与我们小时候不同,他们不再经历物质匮乏和生存危机。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我们不应过于功利,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升学和工作而学习。否则,孩子们可能既没有生存的紧迫感,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容易选择放弃或摆烂。
我们许多中年人习惯于为目标而活,认为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未来的某个目的地。学习是为了进入好学校,好学校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好工作则是为了赚钱。似乎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未来的前途,而现在的幸福和意义却被完全忽视了。
确实,为了未来更好,人们需要现在吃点苦。但人生是由一段段经历组成的,任何一段不珍惜似乎都说不过去。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读书的十几年要牺牲,工作的二三十年也要牺牲,有了孩子又要为孩子牺牲,那么你自己的人生到底在哪里呢?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热情和生命力。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失去热情,甚至变得厌烦和摆烂,这种教育就不能算成功。
与其向孩子强调未来的前途,不如关注他们今天的成长和收获,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发现乐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要破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探索的领域与我们认为的理想前途不完全一致。
其次,在孩子对某些学科不太感兴趣时,提供适当的引导。学习就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除了少数精彩瞬间,大部分时间可能是枯燥、无聊甚至充满挑战的。这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学会适应并面对必要的挑战。
如果家长和孩子都能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而非仅仅是未来成功的手段,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不计较结果,孩子的心态和动力将会截然不同,他们也就不太可能选择放弃或摆烂。
所谓的有前途,虽然受众多因素影响,但其核心在于价值——既对自己有价值,也对他人有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被世界所需要。
那么,如何成为被世界需要的人呢?
神学家霍华德·瑟曼曾说:“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而要问什么让你充满生命力,然后付诸行动。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充满活力地探索自我和世界,积极进行建设与创造,为他人带来价值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