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河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上多了一份《通知》,这份通知主要是布置寒假里学生和家长们的“工作”,绝大多数内容与全国各地其他省市的类似文件没什么不同,只有它的“附件2”开了先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为了这份文件,我差一点就成了一名“造谣者”。
1月15日,我写了一篇题为《寒假带孩子去课外班?最严措施来了,治的就是你》的文章。文章中对河南省这份《通知》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鼓励举报似有不妥;第二,“计入”二字有用错之嫌;第三,将违规补课与诚信档案联系在一起,影响很大。
文章发出后,读者反响强烈,全网阅读十余万,评论区当中更是有很多人对《通知》提出了质疑。多数都反对“补课关联诚信”的做法。两天过后,我突然收到一位网友的留言,他的一番话让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他留言说,这份《通知》的内容已经由官方“辟谣”了,文中并不是“我将严格遵守承诺,欢迎大家监督,如有违反,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而是“自愿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常年做文字工作,我对字斟句酌这四个字深有体会,甚至文件,尤其是官方文件,一字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大相径庭。一旦成了“造谣者”,轻则被网友一通责骂,重则容易给自己惹上官司。
于是,惊慌失措的我赶紧去查看我下载下来的文件。因为河南省教育厅发文时,提供了3个附件的链接,所以我在写文章之前去下载过。只要查看并印证一下,就能证明我是不是老眼昏花了。事实证明,我没错,原文的确是“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于是我把悬着的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反过来回复了这位网友:我的截图来自于河南省教育厅,请问你所说的“辟谣”来自哪里?此后,再也没有收到他的讯息。
1月21日,我再次看到各大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河南的这一份《假期通知》,发现各大媒体的文案中,使用的都是几日前那位网友跟我提及的“自愿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一时好奇心起,我又点开了河南省教育厅的网站。
当我再次点开“附件2”的时候,赫然发现此前的文字已经被更改,“计入”不见了,改为了“纳入”;“诚信”不见了,改为了“管理”。嗨,如果不是我此前亲自下载过这份文件,真的会以为它本来就是这幅样子,因为文件发布日期和其他关键信息都没有改动,只有这几个字被“悄悄”改动了。
看来,发文者观察到了舆情,感觉到措辞的确有不妥之处,于是进行了改动。由此,我不禁想到另一件事:在改动之前,是否应该对改动做个解释呢?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有错,为何不坦然认个错呢?我拿教育孩子来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吧。
为人父母者,特别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太把错误当回事,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让孩子越听越烦你。二是不把错误当回事,只要孩子改正了,就不去帮他分析错在哪,怎么错的,也不追究他是否认了错。
我始终觉得,人是人,不是仙,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首先得认错,认了错才能知错,知了错才能改错,改了错才有可能不再犯同样的错。
再拿孩子们日常学习中离不开的错题本打个比方,孩子们做题出了错,很多老师就会鼓励他们不要放过自己的错误,要把每一科的错题整理成册,每到阶段性复习的时候,把错题本拿出来看看自己曾经犯过哪些错,重新做一遍看看会不会错,如此就能避免在今后犯下同样的错误。
如果一个学生做错了题,不仅不整理和分析错题,反而把做错的题连同试卷一起给撕了,扔进垃圾桶,你觉得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河南的这份文件,最早发布的时候应该就是一份卷子,是一份交给全省家长和孩子们审阅的卷子。如果它出了问题,那完全可以认个错,反思一下,然后坚决改正。如果二话不说,扔掉旧卷子,交上新答卷,那错误能被认真对待吗?做题者会不会陷入“永远正确”的怪圈?我不知道。你知道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