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点评了一篇三年级孩子的作文,因为里面出现的错别字比较多,有家长朋友留言说:
三年级的娃是不是都这样,错别字多?
截图来自余老诗作文课微头条家长留言
大家都知道,一篇作文哪怕内容再好,如果错别字一大推,那就是硬伤,无论如何都是没法入选优秀行列的。
问题来了?
二三年级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错别字多的现象呢?这主要跟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孩子的记忆能力
(2)学习的词语学习方法
记忆能力,人各有别。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谁的脑子更好使、更聪明,而是说人类的记忆能力本身存在差异,类别也不同。这是先天的因素。
学习词语的方法不同,当然记忆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这是后天的因素。下面具体说说这两点因素,并给出我的一些建议。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关于人的记忆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提出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横轴为时间(天),下载自百度百科
根据这张图,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事物的记忆,20分钟之内遗忘是最快的。一周之后,大致只剩下25%能记住了。
孩子对字词的学习也是这样。
我们现在假设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一学期学习了400个字词,平均每周学习25个字词。如果他从来都不复习,一个学期结束,他最多还记得80个字词。
那好,咱们现在可以回到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来说。学校老师会定期给孩子听写、复习,孩子就能记住和掌握更多的字词。但是,老师听写的往往是近期刚学的字词,前面学过的字词仍然处在遗忘的过程中。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学期末,大家要进行总复习的缘故。这个期间,如果孩子依然没有遵循遗忘规律去学习字词,那么记不住的现象还会存在。
所以,表现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出现不会写和错别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再加上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等,如果没有搞清楚,写错的概率就会更大。比如,“戴”和“带”,“从”和“丛”,“称”和“秆”,“坚”和“竖”等等,就特别容易混淆,导致写错。
孩子的记忆类型大致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果没有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学习生字新词,那么记忆和掌握的效果也会不同。
这也是导致出现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面对同样的课文,同样的老师,但是不同孩子在学习字词中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对于记忆来说,是很不利的。根据对记忆规律的研究,人们还发现大脑对互相之间有联系的东西更容易记住。
比如,鱼和水,这两者是有内在关系的,所以人们一看见“鱼”,就很容易想到“水”;反过来,也是这样。这就是联想记忆。
有的孩子会根据字词的特点,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除了联想记忆,他们还会使用想象记忆法。
举个例子来说,如何记住“扇”,可以想象“拿着羽毛做的东西在屋子里给自己纳凉”,这就是扇。也就是说,他能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让这些看似枯燥的符号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记忆。
我相信,帮助孩子消灭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不管怎样,符合记忆的规律去做事,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记忆特点,是属于短时记忆呢,还是长时记忆。如果是短时记忆,那就要增加复习词语的次数,就不容易忘记而导致写错别字;如果是长时记忆,那就要加强字词的理解型学习,减少死记硬背。
对于大多数孩子,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确立复习字词的时间点: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 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 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是 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 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其次,我来介绍几种有助于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1.应用错字本
把平常出现在作文、试卷、作业中的错别字都收集在一起。期末复习期间,集中精力进行复习。有空就多看多写。如果出现错误次数的字词,就单独想办法解决。
2.运用更合理的学习法
比如形近字比较法。举个例子,把“坚”和“竖立”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坚”的下面是“土”,可以启发记忆,有了土地,我们才能建造坚硬的建筑物。而“竖”的下面是一个“立”,就是要竖立起来的意思。
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另外,还有同音字比较法、形象记忆法、编故事记忆法、编儿歌记忆法等等,都可以尝试。
总之,可以利用中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更突出的特点,进行趣味化记忆和辅助记忆,效果就会比较好。
孩子作文是一面镜子,里面反映出孩子字词学习情况、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错别字只是其中之一。
只要找对方法,相信一定能够大大改变错别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