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个习
考试作弊,自古有之!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那天起,作弊与反作弊就在斗智斗勇中不断上演着。
并且,这一演就是一千多年。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代的同学们都是怎么作弊的。
① 带小抄(最粗放)《四书》、《五经》那么厚,背又懒得背,那只能抄了。
考试前先写好小抄,然后再放进可以携带的物品中。
比如,在干粮馒头底上钻个洞,里面掏空,然后将小抄塞进去,再把洞堵上。
亦或者将用于照明的蜡烛底部掏空,将小抄塞进去。
这种作弊方法,最关键的是怎么能在有限的小抄上最大限度地写满字,最好能把整个《四书》、《五经》抄下来。
经过一代代传承,在小抄上写字的水平也是越来越高,比如,《四书典仓》就是这么一部“奇书”。
全书长约八九厘米,宽约五厘米,书中浓缩了《四书》的全部精华,共计11万余字。
这么小的字,书写用的是“鼠毫”,也就是老鼠的胡须,只能说真牛!
下面再列举另外一种古代人的“高端”作弊方法。
② “无字天书”作弊法(古代高科技)这种作弊方法属于高端玩法,一般人玩不了,主要原理是利用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字迹在考场上重现。
比如,“银盐变黑”法,考生在衣服的夹层里用盐水写满字,然后进入考场后,用蜡烛一烘烤,文字就显现出来了。
具体原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
还有使用“乌贼汁”作弊的,原理都差不多。
当然,有作弊就有反作弊,具体反作弊方法也比较粗暴。
除了严查死守外(裸检等),处罚力度也很大,比如,禁考几年、游街公示(丢人)、发配边疆、杖责(打屁股)、处死(比如,清顺治皇帝就干过这事,就问你怕不怕?)
当然,作弊不可能是古代人的专利,现在依旧有人在作弊。
只不过,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冒的风险也更大。
比如,2021年高考就有考生在作弊,并且,手段还很是“高明”,直接带手机上考场,并且还能联网“搜题”。
高考带手机上考场“搜题”?根据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的官方通报来看,在2021年6月7日数学考试时,确实有考生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在全考场都电磁屏蔽的情况下,还连上了网,并且将数学题拍下来上传到某搜题App,企图搜索答案。
拍题就拍题,却还不小心连自己的姓名等信息也一并拍了进去。
然后,人赃俱获,被该搜题app官方客服人员举报,继而被处理。
那么,对这位同学的处理,只是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取消考试资格就行了吗?
很明显,没有这么简单,在古代作弊的处罚都没有这么简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相关处罚规定。
高考作弊的处罚措施关于高考作弊的处罚规定,都写在教育部33号令《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了。
该考生存在作弊行为事实清楚,关于处罚,在《处理办法》第九条中有规定。
不光会取消数学成绩,其他科目成绩也无效。
以上才是最基本的处罚,在该《处理办法》中还有进一步规定。
对“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可以暂停参加高考1至3年的处理。
我想,这位考生的做法,情节严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毕竟,高考属于国家性质的考试,作弊性质会更加恶劣。
高考的公平性,不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侵犯。
所以,这位同学可能除了取消高考成绩,取消考试资格外,还极有可能面临着一年至三年内禁止参加高考的处罚。
写在最后的话从古至今,我们发现,只要有考试的存在,就有人会想方设法钻各种空子进行作弊。
考试,也是一场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也希望,我们的反作弊系统能够更加规范,也更加智能。
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