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和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竞赛后随即反思的研修活动时,发现很多青年教师存在难以跳出课前说课范式、反思内容没有深度、反思表述无条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以下研修途径带领他们从课前说课走进深度课后反思。
一、弄清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的区别与联系。
课前说课,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课标、分析学情、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前面向同行、教研人员等,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某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研修活动。其具有前瞻性。课前说课总体思路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沿着这样的逻辑主线,教师都可以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法与学法选择、资源运用、过程设计等环节,有理有据进行阐述。这些环节按照一定关系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说课的基本范式,比赛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迅速架构自己的说课稿。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即教师通过对一节或者几节课教学情况的回忆、小结、分析与反馈,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是对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具有批判性。课后反思在比赛中重在考查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自悟能力、辨析能力、归因能力、校正能力 等。由于竞赛中的课后反思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进行即时诊断并给出对症的“处方”,所以在特别能够检验一个教师执教经验、理论水平、反思能力等综合素养。
课前说课,侧重于阐释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旨在为课中观察提供课堂观察的必要信息;课后反思侧重于对成功经验的概括和失败问题的对策阐释,是对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旨在改进教学设计转变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反思都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相关研修,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素养。尽管课前说课重在预设,课后反思重在执教实践发生后的诊断与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但是,它们都有必要立足于既定的教学设计方案,都应该以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考量依据。
二、弄清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的内容。
(一)课前说课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版本、学段、年级、册次、隶属单元、课时等信息。
2.教材分析。包括本课时在本科、本单元和其它单元、教材相关联系、地位、作用、意义以及整合情况等。 有时还要简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3.学情分析。包括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相对本课教材学生的已经、未知和想知道的内容范畴等。
4.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学情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重难、点。在目标描述的时候注意包含“行为主题 行为条件 预设效果描述”信息内容。
5.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所采取的教法与学法进行简单阐述。
6. 教学资源。所采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有创新性,应突出说明。
7.教学过程设计。对教学环节设计进行“理论(设计意图) 环节内容”的方式进行阐述。
8.板书设计。凸显设计和生成有机结合以及辅助教学的功能。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和课前说课不同的是,课后反思包含成功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因课堂动态生成而具有不确定性。——这是课后反思最大的难点。有的专家把教学反思内容分为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讲,这样的内容很抽象,难以操作。教师是实践研究的擅长者,怎样才能从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给青年教师提供有价值的研修指导呢?
课后反思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因此,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首先可以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课堂观察者的位置。然后用自己擅长的或者印象深刻的课堂观察角度来确定课堂观察点,再把观察角度迁移为课后反思的主题方向,观察点迁移为反思的要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后反思的基本结构,有了结构框架,立足于基本框架结构展开有理有据的反思陈述就可以水到渠成。
比如,笔者擅长的课堂观察角度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那么根据目标达成的效果切分为:环节设计的目的性,学法指导的合理性、学习生评价的有效性等观察点。那么,在课后反思的时候,就可以确定以目标达效果良好为主旨,以环节设计的目的性、学法指导的合理性、学习生评价的有效性等作为要点确定基本架构展开反思。
再比如,小学英语老师如果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擅长研究,就可以确定有效创设语言情景为主旨,以在……情境中激发兴趣,活语言筹备;在……情境中对话,在对话中习得语言知识;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提升核心素养……
有了这样的基本架构,课后反思才可能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否则,我们进入赛场要么表述语言混乱无条理,要么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确定什么样的基本反思框架,都要尽可能融合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效性、教学方法合理性、学习策略的科学性、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等,使反思内容在逻辑思路清晰的基础上,主次分明,且内容充实。确定基本反思框架,仅仅是是青年教师从说课走进反思的途径,不是目的。最终,我们需要走向深度的、不受框架限制的“自由”反思。
三、课后反思研修的途径。
理论学习的积淀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体验是实现深度课后反思的前提,而迅速确定反思内容、有条理地阐释是竞赛中课后反思成败的关键。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得反思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并不是课后反思就不可琢磨、不可研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施研修。
第一步,角色带入。让执教者先作为课堂观察者对自己执教的课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述。先确定观察角度,再根据观察角度确定观察点。
第二步,迁移架构。把观察角度确定为反思的主旨,把观察
迁移为反思的基本观点。训练初期可以撰写下来,训练成熟后可以迅速梳理关键词,架构腹稿框架。
第三步,检索整理。立足观察点,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进行回顾检索,对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对课堂存在问题进行归因整理。
第四步,凝练语言,理清思路。以小学某数学课为例:我
们在课前说课时可以这样表述:本节课坚持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沿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的思路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再用融合“设计意图 环节内容 教、学方式”的形式进行教学环节的阐释,在阐释中应包含多种可能性预设活动设计。
而课后反思在陈述的时候一般先从整体思路切入,也可以先分后总。如上案例可以这样陈述:本节课本人坚持“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沿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的思路推进教学进程。现在就本节课成功的收获和问题与策反思如下:第一方面成功收获:一、……二、……三、…… (采用融合“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阐释。侧重效果陈述,尽可能抓住课堂生成的成功案例辅佐观点,要突出难点突破和课堂亮点,淡化教学过程描述。);第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策:一、……二、……(可以和预设方案对比进行反思,也可以就课堂生成的意外反思,侧重于改进的策略,指向后期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最后,要有结尾提示语言。
第五步,打破程序,“自由”反思。在前面练习步骤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从方式上由撰稿、持稿到脱稿。从整体反思上不断提高内容的广度、内涵的深度、指向实践的效度,不再受程序、范式的限制,不仅从课前说课走进课后反思的纵深处,更要使课后反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有效的研修途径。
编辑:刘昕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