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是高考第二天,历史学科考试结束,2021年历史学科试题难易度如何?试题呈现哪些特点?生活报特邀哈三中历史名师对试题进行点评。
点评名师:哈三中高级教师孙少萍
哈三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史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硕士导师,黑龙江省历史教学能手,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哈尔滨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东北三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评卷组顾问。
在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全面铺开的2021年,作为旧高考的全国卷既有继承,又有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今年高考文综试卷将以往的标I(乙)卷、II(甲)卷合并,对于黑龙江考生来说,试卷长度增加,阅读量和信息整合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没有变化的依然是秉承新课标以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体现高考改革对“助推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作用,凸显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要求。
总体来说,试题延续近年来命题的基本立意和脉络;材料呈现方式多样,稳中带新,试题内容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突出历史学科思维特质。
具体来说,今年试题的主要亮点有: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试卷的第41题以东西方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为切入点,从“史家”“史书”“史学”3个角度设问,指导学生理解史家人文情怀、史书叙事明理、史学实证求真的独特育人要求。
党史国情的考查在考前就已被圈划为今年复习的重点,试题没有任何回避,涉及3道选择和1道主观题,通过选取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重要会议和党的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探索的具体史实,启发学生感悟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党的重要品质是坚持真理、心系人民。
第二,以“核心素养”为圭臬,注重学科素质的全面考查
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个方面学科素养,如24、25、42题,突出地体现出考查“唯物史观”的意图;41题通过古代希罗多德和司马迁两位著名史家修史的观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历史“实证”素养教育的同时,凸显中国史学的独特魅力。
时空观念几乎渗透到每一道题中,尤为突出的是第24、25、28、34、42题,其中42题关于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成长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党的主要会议,学生既能够从时间背景中感受党的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也能够从党的空间活动中体会党在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过程和信念坚守。
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也是难点,主观题41、42、45题均体现这一要求。
第三,以“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关键能力的养成和落实
试题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欧洲殖民扩张、民主化进程、现代科学革命、冷战格局形成与影响等基础知识;不设置阅读障碍,但更强调历史信息提取与处理、历史事物逻辑与推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等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第四,以“社会热点”为媒介,突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
如35题关注当下中美关系, 29、42题建党100周年、45题的清末新政120周年,46题越南战争60周年等,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激发解决问题意识。
龙头新闻·生活报 记者 吕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