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选中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作为语文阅读题目,分值15分的题目,周劼人只拿到一分。事后,周劼人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称: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无独有偶,在11年的高考场上,现代文阅读题目是林天宏的一篇《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得知自己的作品被选入高考试卷,十分高兴,也亲自答了一次题。本以为自己的文章,答题一定得心应手,谁知和标准答案一对比,却是错漏百出。
普通的语文测验,这样的问题就更多了。苏州市高二年级语文统考,阅读理解选中了王亚的散文《清明》。学生做题之后感觉难度很大,就在微博艾特了王亚吐槽。王亚本人也亲自做起了语文题,最后,20分的现代文阅读,王亚只有6分。
时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曾谈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题面为“探究作者意图”的阅读题目完全没有意义,这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牛角尖,而且是钻到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向去。
上海高级语文教师王纪铨也公开表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式需要改进。苏州特级语文教师陈兴才也觉得:多年来的阅读考法都是让学生在所谓的文学鉴赏知识里面走迷宫,别说原作者答不出,让命题人试试,如果题目不是他出的,他又能答几分?
语文阅读题目,除开基础知识考察之外,都是主观题目。但是我们见了太多类似“你觉得作者想表达的XX意图是什么”之类的题目,我们回答的倒是“我觉得”,但是命题人想要的也是“我觉得”,而我们的想法和命题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回答“我觉得”了,甚至不是“作者觉得”,而应该回答“命题人觉得”了。
一部分学生和社会精英,建议国家取消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考核,认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核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
想到文阅读的考核是应该改进,但不是取消。诚然现代文阅读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是绝大部分是因为命题不适合导致的。所以当下应该改进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方式。
正如著名学者徐默凡认为,语文考试最大的努力方向是要在开放性试题中尽量回避想当然的标准答案,同时征求多方意见,制订具有共识性的答案或者评分标准,避免滥用命题者的解读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