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子”到“书”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获取作文高分的三个途径与一个期待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5期
导 语
如何谋取作文得高分,是我们现实教学中长期以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许多年来,我们似乎都是在不断强化、细化“旧有”的那些得分策略,陷在这样的“处境”中不自知。文章旨在通过三个途径、一个期待,通过成就人,即成就师生,以此来改变“旧有”,为作文的高分获取探索出新的途径。
一、高分作文诞生在人内心丰富的弹性空间里
人的内心世界,打个形象性的、贪图方便的比方,犹如外界的自然环境一般。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种生态,也有一个生态系统。所谓良好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呵护、养护、培护这片内心的生态。这片内心的生态越是枝柯纵横、茂盛蓊郁,晨曦照彻,整个生态中能够散布出生气勃勃的那种粗大浑厚的树木土地的厚重清新的气息,这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越具有生命力、爆发力与创造力。教育不是一年年、一层层的固化与肢解;相反,良好的教育是给予人内心丰富的弹性空间。优质的教育,就是培育人丰富的可能性。
作文,作为“人”的一种生命输出与生命再现,其内在的规律自然也包孕在其间。一个作文题目,就是一颗种子,落在写作者的生命空间里,有的写作者的生命空间优美丰富,水汽淋漓,充裕饱满;这粒种子就在这样的空间里吐芽展叶,葳蕤成花,婆娑成树,郁勃香气,披拂枝叶。如若落在沙化的土壤中,纵为才俊,也只能长成仙人掌或胡杨树;纵然如此,也终没有南国佳木的森然挺阔与秀姿水韵。何况,并非每株植物都有如仙人掌或者胡杨树那般坚忍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也不是为了磨炼意志与培育坚强。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假中高考之名,经过一次次“规范”“训练”“提升”,学生的内心生态板结化与水泥化的情况还真实存在着。学生现状从更深的层面讲,也是教师的现状,因为,所谓师生,其实是生命成长与学习命运的共同体:既表现为相互促生,也表现为相互遮蔽。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曾考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也是高三学生离校前夕,在微信朋友圈里,纷纷推出小林漫画的原作。原作与高考选用材料基本情形大体一致,关键的不同是,原作中老师说的是:“你们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们。”毋庸讳言,小林漫画的原作更符合我们真实的高三教学现状,“卷子”在高三乃至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遑论高三乎!漫画原作在那几日的微信朋友圈中颇为走红,我的不少朋友都是教师,我至今记得,面对小林原作,教师情感仿佛一下子被击中了,有的教师朋友发圈说:这幅漫画真是道出了老师的心声!有的教师朋友感喟说:这幅漫画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我当时看到了小林漫画的原作,也看到了不少教师朋友们发自肺腑的评论,我心亦有戚戚焉。三年一路相伴走下来,多少岁月,多少往事,师生之间值得留恋与怀想的东西太多了。
卷子当然在高三很重要,但这些年,我最害怕并且一直坚持的是我们不能被卷子完全“锁住”,甚至是彻底征服……理解感动之余,我是不会像漫画中老师那样表达的。师生最纯挚、最深沉、最内在的情感建立在那些文字织就的伟大作品的深处。师生的生命因为一部作品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与浩瀚的时候;师生在阅读中,在课堂里,惊喜地发现绽放出了一个从未意识到竟能如此精彩的自己的时候……这些内容里沉淀与构建而成的师生情,再经过岁月的发酵,才是弥足珍贵的。高三毕业前最后一节课,我和学生说过不少话,但我不会把卷子作为我们彼此之间内在的师生联系与生命联系。
高三,我曾说过:
三年“停靠”是相互的一种认同,是相互的一种默契,更是彼此的一种欣赏;“停靠”是两种生命相交相融的一道隽永的风景。你们走时,我希望你们能开成一道风,我喜欢如磐的发威的火红的吐着粗重白气的远赴千里的巨轮。汽笛长鸣,铿锵有声,此时的我应该云霞满天,背倚青山。
因为有如此的内心经历,作为一名多次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的教师,我会对小林漫画中所表达的内容,心有所动,心有所感,心有所触;但如若变作漫画原作当中的那位老师,我想我不会说:你们再看看卷子……如果一定要让我带着“卷子”进行表达,我想我会说:你们再看看卷子里的“世界”……“世界”两个字,对我而言,尤为重要!
一个老师的教学经历,既深入地决定着自己的内心生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他学生的内心生态。
这是我与漫画原作的情感默契,也是我与漫画原作的内心冲突。以上这些内心经历是我(也可以视为是一位考生)在遭遇这道高考作文题之前的内心基础。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个既有的内心基础面对考试题目的。这个内心基础,决定了文章关键的张力与根本的取舍。
二、高分作文诞生在人真实的生命体验中
高考的那一天,考生面对试题,看到的正是小林的漫画,但却是改编后的——将原作中的“卷子”变成了“书”。
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存有一个世界,例如卷子和书。如若你与这个概念背后的世界,沟通过,交锋过,碰撞过……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你的生命体验。这种相互进入的程度越是深入、扎实、内在,一个人由此而构成的生命体验就越是深厚。生命体验是构成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关键特色最重要的基础与能源。
高中阶段,面临作文,我们习惯说审题。为什么有的人对某些词语就是不敏感。词语敏不敏感的问题背后,是否意味着某种必要的生命体验的缺失?你生命体验里没有的东西,即便是命题者写了出来,出现了相关性表达,你依然可能忽略不计。每一位写作者只能写自己已经存有的东西,即便是神妙离奇、变幻无方的想象也是基于我们的“既有”。
我们审题的问题,恰恰出现在了这里。改编后漫画中的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因为“书”这一概念的缺失,所以不但不敏感,而且可能反映在我们头脑中依然是“卷子”。在我们的思维结构中将“书”再次折合成了我们日日所历的那种“卷子”。这是写作中有趣且重要的一个现象,不过常常为我们所忽视。
命题者为什么要逆常规而动,将我们熟悉的“卷子”换成“书”呢?“卷子”与“书”两样概念,却也是两个世界。概念变了,概念所联动的世界也跟着变了。
卷子在学习中当然有其作用和价值在,但卷子只是一个载体,一套卷子可能很好,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在做卷子、讲卷子的过程中所邂逅碰触到的那些语言与思想,我们因为要应对卷子而主动访问到的那些语言与思想,我们因为要弥补超越卷子而设法探寻的那些语言与思想……在那些时候,在那样的过程中,在那些彼此的关联与遭遇中,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扩展与舒张,构成了我们师生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开阔的弹性空间,构成了我们师生真实的内在的生命体验。是被卷子狭隘地锁住,还是充分利用好卷子,铺张扬厉,其间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我并不简单抵制卷子,但与书相较,有许多雄浑博大的东西在狭小的卷子里还是装不下的。从更根本的角度上讲,书才是师生精神与生命交汇沟通的“场”(高三离不开卷子,但我们要像读书一样去读卷子里的佳作)。我们教育最可悲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世界全部被卷子最直接最表面的所谓考试化的虚无信息与技巧困住了。大量的、机械的、低质量的试题训练与所谓的答题技巧泯灭了多少奇思妙想,窒息了多少勃勃才气。一个被狭隘的卷子锁住的高三,进而整个高中,进而整个上学过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窄小与封闭,是怎样的艰难与苦痛!这样的教育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对书的敏感,也失去了与书对话的能力,高考题目纵然将“书”放出来,但与学生内心真实多次对话的却是狭隘僵硬,让人触目惊心又牵动着真实利益的,使人焦灼不堪的“卷子”。此种情态下,学生写作不外乎两种:一曰偷换概念,以“卷”代“书”,大力讴歌师生之情;二曰涂饰强说,大语欺人,细节基本靠不住。中学写作大肆流行论据手册,流行所谓的结合时事,流行结尾处光辉明亮的“大尾巴”,流行写作套路与模板,不是没有内在缘由的。生憋硬贴也是不易的,学生作文中不少这样的内容都是学生在本无可言、破釜沉舟之后,冲杀出的一条条“血路”。
我的一位学生高考失利后,在开学前曾给我写来这样一封信:
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到华丽的文字还是其次,学到的精神是我这辈子都受用的。在我高考失利后的那段日子里,我无比绝望!在收拾高考复习资料的时候,我看到了您当时给我们印的《笼中的鸟》《石缝中的生命》《岳桦》……以及那一句: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您可能猜不到,在一个乐观的外表下,其实我的内心并不是那么阳光;倘若不是您给的文章,我估计我的灵魂会就此沉沦。
学生在感谢我,更是在感谢真实阅读的力量。学生在信中提到的《笼中的鸟》《石缝中的生命》《岳桦》诸篇作品,都是现代文阅读的篇目。只不过这些篇目都是我精心选择过的,我把“卷子”——更确切地说——我把“卷子”里的文章当作“书”来读了,而并未狭隘地停留在“卷子”上。这是我多年来的得分要领——通过发展“人”来发展“分”。高三学生时间紧,我就精心将卷子里的好文选出来,当作书来读。因为,书里有世界,书里有情怀,书里有思想,在切实的阅读中,学生心中才能诞生充沛真实的生命体验。而由此而诞的生命体验,不仅对这次作文而言,“正中下怀”;而且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是决定文章细节与高度的关键性因素,一篇情感丰沛、思考独特、饱含力量、自具规模的高分作文正是由此华贵而诞。
三、高分作文诞生在课堂自然的光芒里
高考作文题漫画中,有两个“再看看”。这两个“再看看”,是把握这一作文题的关键。
第一个“再看看”,是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这是老师在强调“学生”与“书”的交融。所谓“再看看”就不是第一次看,证明以往已经在看。老师在高三最后一节课真情叮嘱是希望学生不要因为毕业而失去“人”与“书”之间那种内在而紧密的关联,是希望学生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这一句话是老师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的核心期待;也是老师对教育的核心期待;更是老师对人、对社会、对未来中国的核心期待。“你们再看看书”是期待所有的美好教育的过程都不会成为历史,不会消逝,人与“书”已经构成了一种深度的交融。美好的教育过程、师生相处的过程、课堂触及的深度和广度俱在,盼望学生心头有永远的坚持与不辜负。
在北大读博士的冯昕瑞这样回忆她的语文课: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当年我们班的赵巍同学曾经在一篇高一时的作文里说出过的心声:连老师的语文课,“就像是一张大手,把一股磅礴的力量,塞进我小小的胸怀里”。这种感觉是特别奇妙的,而且令人上瘾,因为它激发了一个人心中真实的感动,拓宽了学生生命的维度。因为他的课堂有温度、有深情,有着老师和学生们真诚的感动和对伟大灵魂的敬仰。
毕业,意味别离;别离,意味改变;故而老师于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深情叮嘱。这是深情的叮嘱,又是殷殷的期待。
第二个“再看看”,是老师说:“我再看看你们。”如果说第一个“再看看”——“你们再看看书”,是强调“书”与“学生”的交融,那么这第二个“再看看”强调的是“老师”“学生”“书”三者的交融。老师希望通过“再看看”的方式,在“学生”与“书”内在交融的基础上,再将自己连通其中,这样,师、生、书彼此融通,就构成了一条以老师为端点的三点成一线的无比辉煌的射线。这条射线将师、生、书彼此的生命光亮与精神力量融为一体。这条射线射向远方,射向老师对“人”与教育无比美好的期望。这条射线也将现在与未来完整地融为一体。这条线画出了民族的未来,也画出了无比辽阔的中国的未来。
在高三最后一节课,我没有说过“再看看”,但我和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将永远热爱天空和大海,我们将永远热爱世间那些站在黑暗里高贵而庄严的灵魂。我们无论走多远,心中永远有大地和河流!有苍生,有世界!曾经种下的,我们将加倍呵护并用心体会。岁月流逝,我们的生命却总不结茧!
题目在两度交融里构建的是无限辉煌、无比辽阔的师生情,是老师对学生深情的诉说。在对学生深情的诉说里,何尝不包含着老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与把握!为什么要再看看自己的学生,要再看看这群年青的生命?这是因为在课堂里,在书海中,师生一起看到了无尽辽阔与高贵的内容……这一个个年青的生命里洋溢着新鲜、明朗、创造并且富有改变性的力量。老师看他们,其实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是对人的美好与价值的企盼。书里才能诞生更加隽永、绵长、深挚的师生情,书里才能诞生无比辉煌、无比辽阔的师生情。而这一切往往是狭隘的卷子所做不到的。课堂里的自然光芒,先将你镀为金色,再投映到你的笔尖,变成有光亮的文字。
四、是题在文上,还是文在题上?
就考试而言,作文题自然是一道检测性的题目。似乎应考者(写作者)总是处在一种被动无奈、被检测被评价的地位,而命题者往往总是居于主动地位、支配地位。但从写作更深层的角度去思考,命题与写作从来都是一场微妙而内在的博弈;两个方面并列起来看,才饶有意味。
真实的状况是,一道优质的作文命题,学生的写作状况不一定就好,考生有可能辜负了题目。在众多不尽如人意的作文中,我们只能勉为其难,给予高分。在这样的高分赋予里,有命题者的喟叹与无奈。但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情况也同样存在,那便是我们的命题显得局限、狭隘甚至拙笨;但有的考生却能够不受其囿,突破围困,巧妙借势,在不违背命题限制的基础上,其创作无论是立意视野、格局风范,都可圈可点。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作文命题的优劣、侧重、格局、境界都不是一个考生所能左右的;但我们似乎应该牢记一点,一道作文题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踏板,我们要借助这个踏板,翻转腾跃出我们自己的生命姿态以及我们对问题的思量与眺望,展现出我们思想与情感的长度与宽度。命题优质,我们的写作不一定就必然优质;命题有局限性,我们的写作不一定就必然受到局限。命题是命题者的事情,而写作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不可不在意,就不可不努力,就不可不计较。
一道作文题,是命题者与写作者一场内在的博弈。就写作深度而言,并不存在命题者就尽占上风的问题。面对那些高于自己命题的写作,不糊涂的命题者也会心生喟叹;面对高于自己的写作及写作指导的命题,我们师生也会心有反思。这就是我获取作文高分的三个途径与一个期待。分数当然很重要,但分数和“人”放在一起,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如果在成就人的同时,也能成就分数,那这样的途径为什么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呢?成就人(师生一体)也是在成就学生作文的高分!
从“卷子”到“书”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是我一直在想,恐怕还要想很久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