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23年第五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数学文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渗透分析
——以2018-2022年贵阳市为例
作者 : 何雪
作品编号:026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文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渗透类型、程度等有了新的发展.梳理近五年贵阳市中考数学中的文化类试题,从背景、类型、运用水平、学生行为期望及考查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代表性文化类试题进行赏析.据此得出试题命制的三点启示:丰富试题文化类型,实现育人目标;深度融合数学文化,培养关键能力;拓宽试题文化领域,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中考数学;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承载着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选择要关注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命制要适当引入数学文化”[1]92.近年来,数学文化逐渐成为了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对试题中的数学文化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张维忠等[2]通过对2016-2019年的各地高考试题进行梳理得出了对文化类试题进行分析的框架;曹文杏等[3]据此框架并拓展其他要素评析了2016-2020年的全国卷的文化类试题;徐争、张维忠[4]以此为框架分析了2018-2022年宁波市中考数学的文化类试题。通过检索发现,对高考数学中文化类试题的分析较多,而对地方中考文化类试题的分析较少。中考是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决定着学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是重要的人生节点。故地方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评析对地区的数学教育发展有其价值,了解命题的文化内容,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以2018-2022年贵阳市中考数学试题为例,分析试题中的文化渗透,探寻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命制特点,为试题命制提供参考。
一、数学文化及其试题分析框架(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至今没有统一定义,本文采用大多数研究所选用的顾沛教授对其的解释,即“简单说,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联系,等等”[5].
(二)数学文化类试题分析框架
张维忠等[2]基于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对数学文化内容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数学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人文艺术”四类。唐恒钧等[6]对试题中数学文化的融入方式进行分类,分为“附加型、可分离型和不可分离型”三类.曹文杏等[3]对“学生行为期望”要素进行分类,分成“理解、运用、分析”三种水平。基于以上对数学文化的阐述,形成本文对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进行分析的框架(表1)。
表 1 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析框架
二、近5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布特点
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2018-2022年贵阳市中考数学试卷中的数学文化类试题,结合上述分析框架(表1),从题型、背景、数学文化类型、数学文化融入方式、学生行为期望和所考查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近5年贵阳市中考数学试题的数学文化分布统计表(表2)。
表 2 2018-2022贵阳市中考数学试题的数学文化分布特点
由表2,近五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数量共有40题,在分布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数量方面.每年中考数学共有25道试题,其中,文化类试题占比:2018-2019年6题,占24%;2020年8题,占32%;2021年11题,占44%;2022年9题,占36%。整体上看,近5年中考数学中文化类试题有所增加,到2021年占比甚至高达44%,但2022年有所下降,不过仍高于过去水平.可见数学文化在中考试题中渗透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二)试题题型方面.2018-2020年主要是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中渗透,尤其重解答题,其在文化类试题中占比高达约66.7%。2021-2022年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涉及,选择题数量相比之前有所增加;填空题数量保持在2题,但2021-2022年填空题总数量只有4题,即文化类试题占比50%;解答题数量相对减少,2021年约占45.4%,2022年约占3.3%.这表明题型侧重开始有所改变,更趋向于平均分配。
(三)试题背景方面.试题背景既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如“空中黔课”、甲秀楼等,也有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和节日,如《周髀算经》、端午节等,以及时事热点,如防疫调查、学习强国等,还有中国最新科技成果,如“墨子号”卫星。
(四)文化类型方面。总体上看,数量最多的是数学与生活类试题,人文艺术类次之,紧接着是数学史类,而数学与科技类最少(如图1)。2018-2020年文化类试题共20题,数学与生活类占85%,其余是数学与人文艺术类;2021年开始出现数学与科技、数学史类,均只有1题;2022年数学与生活类约占55.6%,占比有所下降,数学史有2题,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人文艺术均为1题。可见贵阳市中考数学过去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近年来开始有所增加数学史、数学与科技方面的内容,但仍注重数学与生活类。
图 1 数学文化类型分布占比图
(五)融入方式方面.由图2,仅2018年未出现附加型文化类试题,近四年均出现,尤其2021年有4题均属于附加型;可分离型文化类试题的占比波动较大;不可分离型试题除2018占比为50%外,近四年占比均为33%左右,较为稳定.可见试题命制时未很好地将数学文化融合到试题中,较难体现用数学解决文化类试题的特点。
图 2 数学文化运用水平分布占比图
(六)学生行为期望方面。整体上看,理解水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选择题,而解答题主要考查运用和分析水平.由图3,除2018年没有考查理解水平的文化类试题外,2019-2022年考查比重均在30%左右;对运用水平的考查比重波动较大,近5年占比总体平均为36%;对分析水平的考查呈现下降后再上升的趋势,近5年占比总体平均为38%。可见,贵阳市中考数学命题者有在注意调整不同考查水平的试题占比,不过并未弱化理解水平的试题占比,即仅理解知识即可解决问题,这与张新全等[7]提到的“中考试题仅仅介绍数学文化而不涉及数学知识,与新课标积极提倡学科融合的方向有关”不谋而合。
图 3 学生行为期望分布图
(七)考查知识点方面.每年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抽样与数据分析、三角函数、随机事件的概率、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次函数方面,其次是一次函数、科学记数法和勾股定理,即主要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两大领域,而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仅有三题:2019年关于圆的填空题、2020年关于图形的变化的选择题以及2021年关于三角形的填空题。可见,每年考查的知识点是比较相似的,图形与几何的文化类试题命制比重较低。
三、近5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赏析(一)数学史类
例1 (2022 • 贵阳)“方程”二字最早见于我国《九章算术》这部经典著作中,该书的第八章名为“方程”.如:
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方程中未知数x,y的系数与相应的常数项,即可表示方程x 4y=23,则
表示的方程是 .
赏析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其“方程”章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还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本题以《九章算术》为素材,给出古代的方程表示方法并用现代的方程表示它,考查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学生通过本题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方程的起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数学与生活类
例2 (2021 • 贵阳)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小星要了解我省城镇及乡村人口变化情况,根据贵州省历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了如下的统计图表.请利用统计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七次人口普查乡村人口数的中位数是 万人;
(2)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其总人口的百分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信息,我省2010年的城镇化率a是 (结果精确到1%);假设未来几年我省城乡总人口数与2020年相同,城镇化率要达到60%,则需从乡村迁入城镇的人口数量是 万人(结果保留整数);
(3)根据贵州省历次人口普查统计图表,用一句话描述我省城镇化的趋势。
赏析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得到的信息是国家进行政治、经济等决策的重要参考.本题以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背景,给出贵州省城乡人口统计图表,主要考查学生数据观念和运算能力.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贵州省城乡人口数量变化特点,体会数学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应用价值。
(三)数学与科技类
例3(2022 • 贵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在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对于人类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1200这个数用科学计数法可表示为.
A. 0.12×10 B.1.2×10 C.1.2×10 D. 12×10
赏析“墨子号”的命名取自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按照规划,到2030年左右,中国要构建“量子互联网”,保证信息的安全,建成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8].本题以“墨子号”卫星的实验成果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算能力,学生通过试题感受中国科技的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 数学与人文艺术类
例4(2018• 贵阳)如图,小颖在围棋盘上两个格子的格点上任意摆放黑、白两个棋子,且两个棋子不在同一条网格线上,其中,恰好摆放成如图所示位置的概率是.
图 6
A. B. C. D.
赏析围棋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起源于中国,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在隋唐时期流传到国外,至今仍流行于各国.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本题以围棋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推理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观念.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围棋锻炼思维的作用,体会人文艺术活动对数学学习的帮助。
四、结论与启示通过对近5年贵阳市中考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中考数学中文化类试题的比重有所上升,试题命制越来越重视文化育人,注重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且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但存在以下问题:(1)试题文化类型分布不均横.数学与生活类试题占比超七成,数学史、数学与科技类试题极少;(2)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设计有待改善.不可分离型文化类试题占比不足一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文化的具体问题方面有待加强;(3)考查知识点分布不平衡.文化试题类型主要集中在“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领域,极少涉及“图形与几何”领域.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一)丰富试题文化类型,实现育人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数学是一切科技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与数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数学文化类试题应当对科技有所体现.例如,数学教材中给出的物理学中的电流关系与函数,地理学中的等高线图与负数,“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与解直角三角形.由此学生体会科技的发展,感受数学的重要性,感受国家科技发展的力量,提升对数学的喜爱及对国家的自豪感.数学史和人文艺术类情境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良好素材.例如,《海岛算经》中的测距问题,《九章算术》中的长度测量问题,比萨斜塔与平行线的性质,希拉巴特农神庙与平行四边形等.数学史中许多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曲折思考历程,人文艺术中许多反映数学美的作品,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波澜壮阔,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
(二)深度融合数学文化,培养关键能力
试题的命制应当做到较好地将数学文化融合到试题中,即应当设计较多的不可分离型文化类试题.例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对勾股定理的证明问题,一定数量的同学生日是否相同的问题,丢番图墓碑问题与方程等.这类试题能体现用数学解决文化类试题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科技、历史、人文与艺术中的应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真正投入,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运算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拓宽试题文化领域,提升核心素养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强调“实验探究、直观发现、推理论证、运动变化、变化中的不变量、数形结合、量化分析”等,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1]63.数学文化融入图形与几何领域是锦上添花.例如,《九章算术》中“圆材埋壁”问题与圆,中国窗花作品与轴对称图形,大禹治水勾股测量术与勾股定理,古埃及金字塔与正四棱锥等.这类试题从数学文化出发考查图形与几何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维忠,金月丹.高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内容类型研究——基于近5年高考试卷的量化分析[J].中学数学月刊,2020,(06):26-29 34
[3]曹文杏,胡余旺.高考数学中数学文化类试题特征及其评析——以2016—2020年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05):49-57.
[4]徐争,张维忠.数学文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渗透——以2018—2022年宁波市中考数学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22,(12):46-49.
[5]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唐恒钧,张维忠.澳大利亚数学统一评估试题中的文化研究[J].数学通报,2016,55(03):7-11
[7]张新全,方晶,杨子威.近五年安徽中考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试题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06):75-79.
[8]吴晶晶,杨维汉,徐海涛.“墨子号”开启星际首航——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揭秘[N/OL].新华社,2016-08-16.[2023-05-14].
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6/content_5099698.htm
已发文章>>
001 “数”里有乾坤 “形”中悟真知——以一次函数为例谈代数推理
002《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的数学教育哲学阐释
003 HPM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
004 朝三暮四:猴子不懂加法交换律
005 数学联结远方的友谊——原来我们能看到同一片云!
006 数学可以很好玩:数学让我站在世界之巅
00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008《三角形内角和》应该怎么教?
009 浅谈数学美
010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对称图形研究——美学的眼光看教材
011 微积分在西元前——古典微积分思想分析与探讨
012 巧作三角形 证明不等式
013 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课堂案例研究
014 HPM视角下高中数学探究型课堂的设计
015 折纸一时爽,一直折一直爽
016 HPM视角下组合概念的教学
017 一个普遍适用的有界图形计数公式——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推广
018 传承文化,提升素养——2023年中考数学文化试题赏析
019 从一道黄金分割方程溯源的数学文化之旅
020 四阶自然数幻方可移数性质
021 数独锻炼智慧,促成更好的自己
022 从肌肉记忆到《几何原本》第四公理(续)
023 HPM视角下《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024 基于数学文化的高中数学课堂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思考——以糖水不等式为例
025 让文化浸润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