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2025 届高三八省联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生活中,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做事情那么没礼貌”! ......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因材施教.……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试题解析】
1.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引出“双标”的话题,并说明其具体一定的典型性。
2.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
——对自己的标准宽,对别人的标准严,为自己找可以自我原谅的借口,对别人却毫不留情地上升到素质的高度。这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3.”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做事情那么没礼貌”! ......
——对自己的孩子标准宽,对别人的孩子标准严。为自己的孩子找可以原谅的借口,对别人的孩子找到不可原谅的理由。这是对相同性质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
4.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相同性质的事情,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其原因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利益,这是“双标”;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利益,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这也是“双标”。
关于“双标”,涉及了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应该是写作时的基本论题。
5.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因材施教.……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道德层面的“双标”,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而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层面的“双标”,是因人而异进行施教,追求个性化教学。
这里所说的“双标”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双标”,前面所说的“双标”是出于喜欢或利益,而这里所说的“双标”是出于道德品质和教育策略;前面所说的“双标”是不同人在同一个事物上形成的“双标”,而后面所说的“双标”是一个人对待不同事物(自己和他人,不同的学生)形成的“双标”,二者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6.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感悟是指人们通过经验、直觉和情感对事物进行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联系实际。思考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深入思索和分析,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客观实际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阐述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堆砌别人的看法,更不是说不出或说不清自己的看法。
7.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要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双标“现象。
8.可提炼论点,例如,要正确对待“双标”;要坚持正确的“双标”;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等。
【作文点评】
莫让“双标”遮望眼
【点评】“双标”其实并不能“遮望眼”,遮望眼的是偏好和偏私。
生活中,“双标”现象比比皆是。一方面,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常常求全责备,而对自己的过错却轻易放过;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双标”又似乎有其合理性,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材施教等。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双标”呢?
【点评】用自己的话概述关于“双标”的合理与不合理的两种客观事实,并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双标”的存在,往往源于人们的自私心理。自己闯红灯时,以赶时间为借口,却对他人闯红灯的行为大加指责,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评判事物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而忽视他人的立场与处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却很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自私的“双标”,不仅会伤害他人感情,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点评】双标”的存在,往往源于人们的自私心理。自己闯红灯时,以赶时间为借口,却对他人闯红灯的行为大加指责—运用系试题材料来揭示“双标”的原因之一是自私心理。2.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应该加上引号;3.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评判事物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而忽视他人的立场与处境——分析自私心理带来的不良后果。4.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不是悲与欢的情感问题,而是是与非的认知问题,所以引用并不太恰当。5.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却很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自私的“双标”,不仅会伤害他人感情,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进一步分析自私心理带来的不良后果。
然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双标”。在某些情况下,“双标”有其积极意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的是一种高尚品德与宽广胸怀。对自己严格要求,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素质;而对他人宽容大度,则能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材施教也是一种合理的“双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教育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优势,激发他们的潜力。这种“双标”是基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有效。
【点评】1. 然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双标”。——强调要区别对待“双标”。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的是一种高尚品德与宽广胸怀——指出“严于律己,宽以待”的属于道德层面的范畴。3.对自己严格要求,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素质;而对他人宽容大度,则能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分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好处。4.因材施教也是一种合理的“双标”——指出“因材施教“具有合理性。5.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教育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优势,激发他们的潜力——分析“因材施教”的好处。6.这种“双标”是基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有效。——指出“因材施教”的出发点。
那么,如何区分合理的“双标”与自私的“双标”呢?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客观标准和正确价值观。若以自己的喜好、利益为唯一标准,对相同性质的事情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那便是自私的“双标”;若以公平、正义、善良等价值观为指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行为方式,那就是合理的“双标”。例如,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我们不能因犯罪者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就包庇纵容,而应一视同仁,让法律得到公正执行。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对别人的孩子过于苛刻,而应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点评】1.那么,如何区分合理的“双标”与自私的“双标”呢?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客观标准和正确价值观。——通过设问,说明区别正确与错误的“双标”的衡量标准。2.若以自己的喜好、利益为唯一标准,对相同性质的事情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那便是自私的“双标”——借用试题材料的表述,具体说明如何判断错误的“双标”。但是,“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果说“做出损人利己的判断”似乎就点到了要害。3.若以公平、正义、善良等价值观为指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行为方式,那就是合理的“双标——说明什么是合理的“双标”。
莫让“双标”遮望眼。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避免陷入自私的“双标”陷阱。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理的“双标”,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宽容对待他人,尊重个体差异,为构建和谐、公平、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1.莫让“双标”遮望眼——回扣文题。2.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避免陷入自私的“双标”陷阱。——说明如何避免错误的“双标”。2.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理的“双标”,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宽容对待他人,尊重个体差异,为构建和谐、公平、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说明应该学习和运用合理的“双标”。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对待“双标”的榜样。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在与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避免自私的“双标”。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宽以待人。诸葛亮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只有摒弃自私的“双标”,践行合理的“双标”,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点评】1.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对待“双标”的榜样——引领全段的内容。2.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在与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避免自私的“双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双标”,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自己不希望得到某种对待,那么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强调仁爱和尊重别人;至于“换位思考”,那是后人引申出来的意思。3.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宽以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属于“双标”,而是孟子描述的博爱的理想社会。4.诸葛亮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属于“双标”。4.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只有摒弃自私的“双标”,践行合理的“双标”,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揭示三个事例具有的共同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合理“双标”的内涵。
【点评】用这句话过渡,引出下文,联系实际。但是,似乎没有必要单独成段。
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辞辛劳为他人服务;公正执法的警察,在工作中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关爱学生的教师,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光彩。他们的行为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点评】1.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辞辛劳为他人服务;——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双标”。2.公正执法的警察,在工作中一视同仁,不徇私情:——这是不“双标”。3.关爱学生的教师,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光彩。——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双标“。4.他们的行为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形象地说明他们具有榜样的力量。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正确看待“双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个体差异,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点评】总括全文,但未能突出典型意义上的“双标”。
【总评】
试题把不同人在同一个事物上形成的“双标”现象和同一个人对待不同事物形成的“双标”现象,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辨,这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作者能够分辨出二者性质的不同,并且讲出一定的道理,这就足见作者思维的清晰和认知的深度。
但是,对两种性质不同的“双标”,作者还没有完全认识透彻,所以,所举事例和所引名言还不甚恰当,所讲道理还不够深入。
这篇文章,作者能够讲小道理,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并且在行文中体现其语言的流畅性,这就足见作者具有很好的写作功底。
(注:试题及作文均取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