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分析]
试题材料的作者陆游是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考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对陆游比较熟悉,对他的《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卜算子·咏梅》等诗词作品也都有一定了解。
陆游一生创作极其丰富,他期望抗金北伐的热情始终不曾减退,收复国土、抗击外族是其诗词最重要的主题;同时,陆游报国无门,有不少时间闲居乡野,以闲适笔调书写自然与日常生活也构成了陆游诗词中的另外一种旋律。《破阵子》具体系年已不可考,但从词中所描写的生活和词人思想状态来看,当是陆游闲居时的作品。
这首词重点表现词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既有着屐登山、扶杖穿林、苔纸题诗、遥听菱唱等自在生活的描写,也有“身闲心太平”的情感的直接表达。词中所表现的闲适情绪与《游山西村》近似,考生有亲切感;所用的表现手法与《游山西村》不同,考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古代诗词的多种抒情方式。
试题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要求,总体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理解,并在具体选项和设问中区分学业水平层次。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笻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试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A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破阵子》开篇就表达了词人对于尘世浮名的态度,“空花”和“昨梦”在诗词中常常喻指虚幻的过去,考生根据词义能够判断出词人此处表明自己要告别过去、重新开始。
B项考查考生对词作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蜡屐”用阮孚典故,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考生不明了典故出处和意义并不妨碍本题作答。词作通过刻画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的生活日常,表现了词人的隐逸形象。
C项考查考生对词作环境描写的理解。“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环境描写夹杂在真率畅饮、自在出行和闲题诗句、遥闻菱唱的生活描写之间,可见,虽然春寒犹在,但细雨初霁的天气依然让人心情愉悦。
D项考查考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所以D项是错误的。
[试题]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参考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
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
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试题分析]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腌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