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热度就像一阵龙卷风,吹完它就走。旁观者已经被其他热点吸引,只剩下考生和家长们焦急地等待高考成绩发布。
这感觉,我懂。
又期盼又害怕,想看又不敢看。既希望分数来得快一些,早看早解脱;又怕这结果,自己承受不了。
矛盾!焦虑!
根据经验,在高考成绩未确定之前,可能有个人比你更焦虑。他们正瞪大了眼睛帮你从高考试卷上找分,认真负责地完成阅卷任务。
假如说高中三年,老师们都千方百计地给你挑错;那么高考阅卷时,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地为你找分。
又辛苦又可爱的阅卷老师。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的保密程度堪称“夸张”。可能老师在球场上打个球,都能冷不丁地被带走去出题。球衣来不及换,他本人也并未提前获知消息。
高考阅卷不比高考命题,阅卷老师还能打包个行李,提前获取相关证件。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地点,经过层层检查,进入监控区域。
这种模式在以前比较神秘,现在就算常见。只要你去了不该去的地方,立即就会享受此等待遇——“隔离”。
高考阅卷类似隔离,只不过隔离只需要休息,追剧,玩游戏,看直播,玩儿手机;但是高考阅卷管理区域没有手机,没有网。
当阅卷老师走进安检门口的那一刻,就立即回到上古时期。
什么提前透露信息之类的,想都别想。
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也不一定都是老师,还有优秀的研究生。
客观题都是电脑阅卷,主观题才有人工批阅。稍有技术要求的题目一般还是会由具备相当教龄和资历的老师来批阅。
阅卷工作只能说是一个“累”。
正式上岗之前,先要培训;培训合格后,还要试阅卷200份以上。活生生地多出200份的工作量,为的就是让阅卷老师熟悉内容,稳定评分标准。
一个老师整个阅卷期间就只评阅那1道或几道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进入机械化生产模式。
漫长的阅卷时间里,成百上千的相同题目,想一想也是又枯燥又累。
忘了是谁说过:快乐分享给别人,1份快乐就变成了2份;如果把痛苦分担给其他人,痛苦也就减少了一半。
高考阅卷机制深得其精髓,一道题至少都是2位及以上的老师评判。所以,在整个阅卷场内,总有那么一个人完全懂得你的累和你的苦,甚幸。
考生和家长不需要担心评分标准前后不统一,评卷老师心情不好,判分太严之类的问题。
整个评卷机制就确定了一个事实:一个老师无法掀起大浪,一张试卷凝聚着N位阅卷老师辛勤劳动的成果。
公平!
高考阅卷是一件神圣的事。
还记得我的朋友第一次参加了高考阅卷后,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害怕自己给学生判错题,影响了别人的前程。”
还好,有强大而没有感情的电脑系统把关。
如果阅卷出错率达到了一定的数值,试卷就会被自动发给其他同题目的老师批改;如果同一套试卷两个老师评定的分数差距大于2,就会被发给第三个老师进行再批改;若是还有差异,该试卷就会进入小组审核仲裁。
整个过程中,系统还会不停地抽查老师已经完成批阅的试卷。
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总有大人打趣说:“在试卷上做点记号,自己学校的老师看到了,就下手轻点,能多给些分。”
事实上,阅卷老师根本看不到试卷本身,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批阅的那道题,还是经过处理又处理地扫描试卷。
别说作记号,但凡试卷卷面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东西,就会被系统自动报送到审核组评判是否有作弊嫌疑。
在冷血而无情的机器面前,一切小举动都会被抓住并放大。
阅卷老师们是压力山大。他们要在既定的时间内,保持高准确率地完成高考试卷批阅工作。只要成绩没有被公布,就表示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被验收。
又要担心出错,又要保证时间,还要被机器监工,阅卷老师应该是比考生更焦虑的人。
04别问,问就是“值得”我那位参加过阅卷的朋友曾说,起初还担心没有手机,下班后,过于无聊。后来才发现,每天完工后,眼睛累得什么都不想看,只想闭上休息会儿。
平日里批改试卷,都是打“叉”;高考阅卷的时候,每个老师都在仔细地为学生画圈,找得分点。
有时候,一遍没找出来,还会认真地看第二遍。生怕错过的这一分,就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
师者仁心。
就连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已经详细到变态的程度——但凡你能想到的,一切能影响得分的差异性内容,所有可能的得分方式,在这个标准答案里都能找到。
是的,你没有看错,标准答案里面写的都是“怎样能让一个学生得到更多的分”。
用心良苦。
未来还要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只要高考仍旧是提笔写字,就请把字写清楚一些。并不是要把字写得多好,只要写清楚一些,阅卷老师们就能够尽快,尽可能地找到你的“得分关键词”。
珍爱阅卷老师的眼睛,提高自己的得分率——把字写清楚。
此时,考生和家长们大可放心准备其他事宜,就把高考成绩交给阅卷老师吧。他们在用心帮你找分,计较你的每一分,焦虑每一次批改的准确性。
曾经,你的未来由老师来指点;此时,你的未来由老师在把关。
放心,安心。
,